岳智勇
推動鄉鎮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建設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重要環節,對于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要素,實現農村產權收益最大化和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促進農民增收發揮著重要作用。鎮江市丹徒區上黨鎮通過建設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和市場,進一步激活農村的各類生產要素的流動,實現了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的優化配置。
一、上黨鎮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現狀
上黨鎮于2017年6月正式啟動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力促農村產權交易規范化、制度化、效益化。一是強化監管指導。鎮黨委、政府領導對建設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高度重視,成立了以鎮長為組長,紀委書記、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紀委監察、國土、財政、農業等部門為成員的農村產權交易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對流轉市場交易全流程進行指導監督,承擔組織協調、研究制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則、配套政策和工作計劃、工作推進機制和監管等方面職責。二是強化思想認識。采用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積極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召開農村“三資”規范化管理推進會,對村組集體資產進場交易提出明確要求,樹立紀律“紅線”,做到“應進必進”。鎮農經部門利用清產核資成果,建立完善村集體資產資源臺賬,為及時開展農村產權進場交易提供預警監測。三是強化運行機制。依托農經部門組建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將招標辦職能整體轉入,明確專人負責。紀檢監察、審計、財政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緊密配合,確保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快速高效運作。鎮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負責本鎮范圍內區級授權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村組負責政策宣傳、信息收集和核實、受理申請、項目核查,以及為當事人提供權益維護等基礎性服務工作。四是強化制度建設。上黨鎮及時制定出臺了《丹徒區上黨鎮農村產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上黨鎮關于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流轉全部進場交易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對交易品種、市場功能、交易方式和監督管理等作了具體規定,并嚴格按照制度規范運作,保障了農村產權交易能順暢有序的完成。五是強化財政投入。對照“三全八有”的標準(三全:交易范圍全覆蓋、市場交易全流程、社會監督全方位;八有:有制度、有人員、有場所、有設備、有牌子、有臺賬、有信息服務平臺、有檔案)建設標準化交易服務場所,服務大廳、交易大廳、辦公室、招標室、洽談室、檔案室、液晶顯示屏等基礎設施和硬件設備全部到位,使用全省統一設計的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搭建區、鎮、村三級聯動的農村產權交易信息網絡,實現了網絡互連、信息互通、實時共享。
上黨鎮通過規范運作,扎實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已初顯成效:一是進場交易量日益增加。自去年6月份掛牌試運行,截止到2018年4月30日,涉及農村土地流轉、“一事一議”等財政獎補項目、農村小型建設工程項目建設、集體資產資源處置等類別農村產權進場交易,共完成90筆,交易資金總額超過5349萬元,為村組集體增收節支約200萬元。二是規范了農村土地規模流轉行為。農村產權交易工作的開展,解決了過去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交易信息不對稱、渠道不順暢、交易不規范等問題,激發了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近一年來,全鎮累計流轉土地面積近1000畝,成交金額約800萬元。三是促進了交易公開公正公平。實施“統一平臺建設、統一交易軟件、統一信息發布、統一交易規則、統一文書格式、統一交易鑒證、統一監督管理”服務模式,交易流程合法陽光,防范了交易風險,獲得群眾認可,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上黨鎮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1、思想認識有待提高。村組基層干部、群眾認識不夠,農戶參與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調動,所轄15個行政村交易量不平衡,部分村半年來只發生一筆交易。一些村組干部習慣于以前的管理模式和經營方式,主觀上怕失權,對農村產權交易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觸情緒。在對村組集體資產進行清產核資工作時我們發現,許多小額的組級集體資產如魚塘、四荒地等發包有口頭協議或抓鬮承包的現象,,所涉及的交易并沒有通過交易平臺完成,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村組干部存在到鎮交易平臺進行交易麻煩的思想,認為交易只要群眾認可就行。
2、培訓指導有待加強。產權交易平臺建設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保障,丹徒區文件規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是政府主導、服務“三農”的公益性、非營利性的服務機構,組織形式為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法人。根據崗位職責分工和保障運轉需要,至少應配備5名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我鎮產權交易平臺工作人員由農經人員兼任。由于機構是非常設機構,沒有固定編制,基本為兼職人員,流動性大,不利于今后工作的深入以及服務能力的提高。同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的信息收集、管理、評估、招標、競拍、審查等環節需要較專業的業務知識,由于缺少培訓和指導,導致鄉鎮工作人員缺乏相關業務知識和技能,專業性不強。
3、運行機制有待健全。鎮產權交易工作人員對集體產權流轉、競價交易、資料歸檔等具體操作規范及操作標準缺乏了解,有待區級建立健全并予以培訓指導。同時,專業的法律、評估、招投標、拍賣等中介機構參與缺乏,在產權價值評估和土地流轉價格上缺乏相應指導標準,使得交易不能及時、真實地反映市場信息情況。
三、進一步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建設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關鍵一環,要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對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的典型事例進行報道,對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的服務內容進行介紹,對農村產權進場交易的意義和重要性進行宣傳,提高村組干部的認識,廣泛發動農戶積極參與。同時,鎮村要充分利用清產核資成果,確保村組集體資產資源的流轉交易必須進入平臺公開交易,鼓勵和提倡農戶擁有的產權入市流轉交易。進一步明確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的機構性質定位、人員編制,加強對鄉鎮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業務人員的培訓,提升工作人員業務能力,進一步規范交易行為。
2、完善服務機制。從提升服務的角度入手,健全規章制度,規范運行流程,不斷完善公平、高效、科學的交易平臺運行機制,。隨著產權交易量的不斷增加,產權交易糾紛也會越來越多,區相關部門應制定相關農村產權糾紛調解仲裁辦法,通過政策支持引導中介機構積極參與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補齊農村產權交易短板,幫助鄉鎮進行風險防控。對收取的交易保證金,實行專戶儲存、專賬核算、專款退還的資金管理方式,加強資金監管,防范交易風險,保障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穩、高效、持續推進。
3、加大監管力度。以制度和規矩的形式逐步改變農村產權傳統交易習慣,將農村集體資產進場交易轉變為常態。強化村組干部培訓,將規范農村產權交易列入村組干部的培訓內容,進一步明確農村產權交易的內容、范圍、辦理程序等,杜絕村干部因不熟悉產權交易政策而自行簽訂合同的情況。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信息公示制度,定期將信息通過村務、組務公開進行公示,把農村產權交易工作納入各村年度目標考核。對農村產權交易工作實行定期檢查和動態監測制度,對暗箱操作、操縱交易、場外交易、私下交易等違法違規交易行為及時查處,對好的典型給予表彰和獎勵,確保鄉鎮農村產權交易工作健康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