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進方/江蘇省淮安市副市長
現代農業是現代化經濟產業體系的重要部分,是鄉村振興戰略五句話二十字總要求中“產業興旺”的主體內容。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由增長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農業農村部將2018年確定為“農業質量年”,組織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質量興農科技支撐、生產經營主體能力提升等“八大行動”。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筑牢鄉村振興基石,對于淮安這樣的農業大市、糧食大市、水利大市和脫貧攻堅重點地區來說,具有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淮安市現代農業發展近年來取得了積極成效,以優質稻米、高效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產和休閑農業“4+1”產業為主攻方向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速推進,培育涌現出了一批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市場主體、知名品牌和產業園區。目前,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最大的短板仍然是產業“大而不強”與產品“多而不優”。需要緊扣高質量發展的實質內涵,立足各地實際,強化系統思維,吃好政策飯,走好市場路,深化改革招,著力推動農業由數量擴張導向向提質增效導向轉變,由多元鋪開導向向主導集聚導向轉變,由粗放式導向向集約型導向轉變,加快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
聚焦發展特優高效種植、特種綠色水產、特色生態休閑三大高附加值和高顏值的現代特色產業,進一步突出稻米、食用菌、紅椒、小龍蝦、大閘蟹等優勢品種,發揮山水林田湖等資源稟賦與蘇北平原腹地區位優勢,集中力量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精三產,推動農業拉長產業鏈、拓展功能鏈、提升價值鏈,不斷拓寬農業增產增值空間。力爭到2020年,全市優質稻米面積增加到300萬畝,年畝均效益5000元以上高效園藝面積擴大到200萬畝,高效設施漁業占比提高到26%,特色生態休閑成為全域旅游的關鍵一環。
收攏拳頭打好“組合拳”,按照“線下線上雙向推動、生產經營消費無縫對接”的思路,以“淮味千年”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為主抓手,對現有各類農產品品牌進行大范圍、大力度的優化整合與提升放大。每個縣區精選2個左右特色農產品品牌,市級層面突出10個左右特色農產品品牌,按照全產業鏈構建的模式,組織開展實體化、專業化的運營推介。爭取通過3年左右的努力,實現品牌溢價增值,助力富民壯村增收,形成特色品牌引領產業發展的新格局。
整合各方面資源與力量,努力做到主導特色產業拓展延伸到哪里,水利、高標準農田、農機裝備、路橋溝渠、冷鏈物流、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等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就跟進到哪里。積極拓展提高價格指數保險等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持續增強農業抗御自然與市場雙重風險的綜合能力。以扶貧重點片區、重點中心鎮、國家級省級農業園區所在鄉鎮、省市定經濟薄弱村等區域為重點,結合鄉鎮布局優化、農村住房條件改善、村莊環境整治等方面要求,統籌推進跨鎮村的集中連片整體提升。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什么賺錢種什么,什么效益高種什么”的基本原則,調優產品結構,調精品質結構,調高產業結構。深化實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農村承包地、農民宅基地和村集體建設用地“三塊地”上做好文章,推動解決好“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地向哪里轉”問題。抓緊抓好對上爭取、對外招商與對內整合,有效增加綜合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完善用好考核考評“指揮棒”,開創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淮水潤良田·鮮美傳千年“淮味千年”助力淮安農產品“抱團”闖市場

紅通通的盱眙龍蝦、香噴噴的淮安大米、黃滿膏盈的洪澤湖蟹,茶馓、捆蹄、黑豬肉、蒲菜、醬醋等等,這些淮安特色農產品如今有了一個公用品牌——“淮味千年”。今年3月,江蘇省淮安市在北京召開發布會,正式推出了“淮味千年”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淮味千年”形象標識以“帆”“湖”“魚”為主體,集中展示了淮安千年文化、千年農耕文明、千年味道、豐富的農產品以及“風正一帆懸”“揚帆加油齊奮斗”的現代農業美好前景。淮安市委市政府在全國范圍內打造“淮味千年”品牌,旨在幫助農民從提高產出注重產量向關注市場關注品質轉變、從供應簡單原料產品向供應高附加值品牌化產品轉變,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價值鏈,拉長銷售鏈,引領鄉村旅游、食品、餐飲等行業協同發展,讓“淮水潤良田·鮮美傳千年”滲透到淮安農業產業鏈的方方面面,用“淮味千年”區域公用品牌打造淮安農產品品牌,推動更多淮安農產品走出淮安、走向全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