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天浩/江蘇省淮安市農業委員會 余章德/淮安市政府辦公室
2018年,“淮味千年”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從無到有、穩步壯大,淮安在全省吹響了“品牌強農”集結號。但相較國內一些知名農業品牌,仍顯滯后,需進一步增強緊迫感,抓住機遇,從講好品牌故事入手,用3~5年的時間,將“淮味千年”品牌打出去、樹起來,成為淮安農產品的靚麗名片和重要競爭力。
講好農耕文明故事,彰顯品牌深厚歷史感。自古有“江淮熟,天下足”之美傳,泱泱淮河水滋養著淮安一方百姓,“淮味稻”悄然進入全國各地。淮安青蓮崗文化遺址出土了秈稻粒、豬的下頜骨和陶網墜,明顯的煙熏火焙、刀耕火種的痕跡,表明“美食美味”早在幾千年前就扎根淮安,源遠流長。“淮揚菜”作為國宴菜之一,軟兜長魚、文樓湯包、開洋蒲菜等令人贊不絕口。“淮味千年”承載著千年的農耕文明,要進一步充分挖掘這些歷史文化,運用宣傳片、宣傳冊、宣傳掛圖等方式,在電視、報紙、網絡、客戶端等廣泛深入宣講,投放公交車、有軌電車和高鐵滾動推介廣告,認真講好“淮味千年”品牌故事,讓更多群眾知曉“淮味千年”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久遠的農耕歷史和千年傳承、歷久彌新的“舌尖上的淮味”,激發增強自覺創品牌、用品牌和護品牌的積極性,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中,把“淮味千年”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作為重要抓手,力推現代農業揚帆再啟航。
講好資源稟賦故事,彰顯品牌天然優越感。淮安地處南北地理分界線,橫跨淮河,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風速平穩,濕潤、半濕潤為主的季風氣候,十分適宜動植物生長,5000年前就有了秈稻種植、牛羊圈養、織網捕魚等農業生產活動,說明自然氣候宜耕宜居,是典型的“天然好氣候”。近年來淮安狠抓增施有機肥,實施有機肥替代,土壤有機質含量穩步提升,全市有機農產品和產地認證超40個。萬物土中來,好土育出好食材。現在北京淮揚菜品鑒堂的食材,大多由淮安每日空運抵京,否則就沒有那個味。淮安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域總面積3126平方公里,水資源豐富,物產豐饒。退圩還湖后白馬湖萬頃湖面碧波蕩漾,好水造就綠色天然好農品,全市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有效認證近1000件。下階段,將充分利用好的資源稟賦,優選認定一批龍蝦、螃蟹、大米、紅椒、蒲菜等產品授權免費使用“淮味千年”商標標識,整體入駐線下體驗店、線上旗艦店,引進推薦給天貓、京東、蘇寧等生鮮電商,擴大知名度,拓展市場占有率。

講好特色產業故事,彰顯品牌集聚活力感。“淮味千年”是整個市域的區域公用品牌,缺少了特色產業支撐,就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從2016年起,淮安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財政資金5000萬元,引導“4+1”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優質稻米、高效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產和休閑農業質態連年優化提升,2017年特色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產值比重達79%,有力支撐了農業品牌發展。其中,“淮安大米”擴展到247萬畝,品牌價值38.59億元。“淮安紅椒”畝均純效益過萬元,集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江蘇省名牌農產品三大品牌于一身,品牌價值46億元。蝦蟹主導特色水產,盱眙龍蝦品牌價值近180億元,穩居國內淡水養殖水產品牌榜首位;洪澤湖大閘蟹身背H闖世界,品牌價值達80億元。組建地標農產品“淮安黑豬”產業聯盟,形成以蘇淮豬持續選育為核心,擴繁、商品豬生產、屠宰加工與市場運作等融為一體的金字塔式產業結構,黑豬肉每斤售價80元,暢銷上海、合肥、南京、蘇州等地。去年,還創成了國家盱眙縣小龍蝦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全國首家稻米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洪澤湖大閘蟹入選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樣板,這些具有廣泛市場影響力、知名度、號召力的產業品牌,悉數被“淮味千年”納入其中。今后的工作中,將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打造“4+1”產業升級版,重抓高附加值、高顏值現代農業,促產業興旺。按照“母品牌+子品牌”的模式,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宣傳、統一推介、統一銷售,依托龍蝦、螃蟹、紅椒、大米等既有的市場、渠道,線上線下的銷售網絡,拓寬賓館、學校、超市等新的營銷途徑,舉辦北京新發地、海南博鰲、南京農展等“淮味千年”品牌農產品專題展示展銷會,博采特色產業和品牌精華,創響“淮味千年”農業品牌。
講好質量安全故事,彰顯品牌品質認同感。長期以來,堅持“四個最嚴”標準,按照“良心食品”要求,從嚴從緊抓農產品質量安全,淮安農產品年度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多年來沒有發生一起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進入全省先進行列。制定了120多項農業標準化生產規程,試點了淮安大米、小龍蝦等全程標準化技術規范,有效將質量安全“產出來”。健全四級監管網絡,推廣應用淮安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APP,加大日常田頭入市前抽檢頻次,持續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七大專項整治”,對違法添加、違反停藥期規定、售賣禁用高毒農藥等行為保持高壓嚴打態勢,切實將農產品質量“管出來”。今后3~5年是“淮味千年”農業品牌做強、做大、做響的“關鍵期”和“黃金期”,把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放在品牌發展的首要位置,圍繞“4+1”產業升級,制訂特優高效種植業、特種綠色漁業和特色生態休閑“三特”農業標準化生產規程,研發新技術、新品種和新模式,提高品牌農產品品質和品相,更好地滿足中高端供給需求。爭創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夯實屬地管理責任,開展農產品企業“創信立牌”活動,出臺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全程齊抓共管農產品質量安全,強有力保障“淮味千年”農業品牌立得起、站得住、走得遠。同時,加大對冒用、套用、仿制“淮味千年”品牌標識、商標行為的防范打擊力度,維護品牌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