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陵 時 效 陳 飛/江蘇省句容市委組織部
江蘇省句容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創立了培育鄉土人才的“五項引領”新模式,培育了一大批能夠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的“三帶”鄉土人才,形成了培養一批鄉土人才、振興一方鄉村經濟、致富一方農民群眾的良好發展態勢。
強化黨建工作,注重政治素養培育,是句容市培育鄉土人才的重中之重。在鄉土人才培育中,抓好黨的組織建設,吸納鄉土人才中的積極分子入黨,充分發揮黨員鄉土人才的先鋒模范作用;抓好黨的思想建設,開展黨性宗旨教育、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兩學一做”等學習教育活動;抓好黨的作風建設,培育鄉土人才的高尚品質和無私奉獻精神。
教育“能人黨員”為民富民,吹響鄉村振興“沖鋒號”。句容市在鄉土人才黨員中普遍開展黨性宗旨教育,注重引導能人黨員為民富民,扎實開展“與亞夫同行,與群眾同心,與時代同步”活動,激勵能人黨員走在前、干在先,吹響投身鄉村振興的“沖鋒號”。戴莊村主任余善文對有機水稻有研究,就帶領并指導全村農戶開展有機稻種植,打造有機大米品牌;村副主任桂榮擅長水蜜桃種植,就帶動一大批水蜜桃種植大戶走上致富路。西馮村實施“能人黨員”培育工程,目前已培育出10多名黨員致富能手、13戶科技示范戶、120名草坪經紀人,壯大了脫貧致富的骨干力量。
教育鄉土人才黨員“樂奉獻敢擔當”,激勵村支書在鄉村振興中“唱主角”。“富不富看書記”,這是句容市廣大村民對村支書的評價與期待。劉樹安曾是一個資產過億、年入500萬的能人,正當他事業穩步上升時,黨組織選調他到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唐陵村當村支書,他二話沒說,服從組織安排。上任后,帶領黨員干部和廣大村民,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短短幾年時間,唐陵村成為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
搭建鄉村黨員講學大平臺,多樣化黨員教育品牌“得人心”。為嚴格規范黨員鄉土人才的組織生活,句容市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主體作用,一月一主題開展“統一活動日”,嚴格規范組織生活。以支部為單位搭建黨員講學平臺,5000多名黨員走上講臺,講黨課、談體會,自覺接受黨的思想教育,“葡萄夜校”“黨員交通站”等講學品牌深入人心。
振興鄉村經濟,科技引領提升鄉土人才技藝技能是關鍵。近年來,句容市始終專注鄉土人才的技藝技能培養,為發展鄉村經濟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他們通過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特色科普知識培訓、走出國門培訓等形式,讓一大批農民學到增收致富的一技之長,并涌現出一批科技能手和致富帶頭人。兩年來,累計開展實地講座和現場指導1744場,培訓農民11.4萬人次,推動廣大鄉村靠科技引領種植10萬畝應時果品,給全市農民帶來15.5億的收益。

專家引領,中外合作培育鄉土人才團隊。2017年句容首開鄉土人才國際化交流大門,與日本農文協建立常態化農村實用人才合作培養機制,根據特色農產品關鍵生產節點,組織五批“農二代”赴日開展短期農業技術培訓。成立普及農業科學知識的“亞夫團隊工作室”,旨在加快句容鄉土人才培養,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亞夫團隊工作室”由趙亞夫擔任總顧問,聘請國內外10位專家擔任農業技術顧問,除培養鄉土人才外,還負責生態農業新技術及農業經營新模式推廣、農業生態系統修復與建設等工作。
建立鄉土人才實訓基地,引領農民增收致富。句容已建立86個各類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其中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個、省級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2個、省級高效農業科技園7個,形成了東鮮果、西水產、南林木、北蔬菜、中花草苗木的“五大農業特色產業區”,“一村一品”區域性產業特點逐漸明晰。同時,在特色基地建立了75個實用技術教學示范點,聚集1000多名農村實用人才參與科技實踐創新,帶動了周邊13.5萬名農民創業增收,各類示范基地已成為全市農民的“農學院”“致富園”。
協力打造“葡萄大講堂”,建立規模培訓體系。
葡萄是句容的主打產業,加強葡萄種植、管理、營銷等環節的技藝技能培訓,一直是鄉土人才培訓的重要內容。茅山鎮丁莊村的老方葡萄合作社,為適應面廣量大的葡萄技術培訓需要,新建了占地1200平方米的辦公大樓,配置了多媒體電教設備,應用多媒體形成可同時安排300人聽課的“葡萄培訓大講堂”。為與市場接軌,使葡萄種植戶的信息面更廣、信息量更大,合作社邀請鎮江農科所、省農林學院、省農科院等單位專家到丁莊村授課,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為農戶講解全國葡萄種植技術和發展趨勢。如今的“葡萄大講堂”已基本形成完善的立體培訓體系,形成了“文字、聲音、現場”三個層次培訓格局:一張“明白紙”,記錄著每周葡萄園當前管理事務提醒和技術摘要,每年印刷事務提醒和技術摘要16次;語音信息提醒,每年20~30次;集中培訓近20次。老方“葡萄大講堂”已先后舉辦各類現場觀摩培訓740場次,累計舉辦各類培訓講座300余次、受訓人數達7萬人次,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樹立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打造綠色有機農業品牌,共圓綠色富民夢想,是句容培育鄉土人才的初心與目標。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綠色發展戰略引領下,句容各類鄉土人才在綠色產業鏈上創新創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綠色富民業態。
做大花草苗木產業,讓萬畝森林變成綠色富民“錢袋子”。走進唐陵村,“春有桃花、櫻花、海棠,夏有紫薇、黃金葵,秋有桂花,冬有蠟梅。”依托東園6000畝苗木,該村2013年投資1000余萬元建設木易園,發展花卉、苗木休閑觀光旅游,打造“江南花木第一城”,目前年均游客超過50萬人。東棚子特色民俗美食村今年也投入運營。
延伸草坪產業鏈,打造“綠色銀行”。為改變崗坡地種糧難的問題,后白鎮西馮村大力發展花木草坪。在村支書李治順帶領下,全村大面積從事綠色草坪生產。為了引導花木草產業發展,李治順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并承諾“草坪種到哪,機耕路就修到哪”,以方便百姓運輸。針對村民花木草坪多了賣不掉的顧慮,村兩委班子成員人人都當經紀人幫忙跑市場,還和農戶簽訂包銷協議,解決了農戶的后顧之憂。隨著品種不斷豐富,西馮花木草坪的名氣也越來越響,賣到了北京奧運、南京青奧,賣到了南水北調工程、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甚至還遠銷南洋。依托“美麗庫區幸福家園”項目,西馮村對溝渠涵閘進行整體改造,對房屋進行墻面改造出新,整修北干渠環形路、明德路等多條柏油路,修建了標準化籃球場、公共廁所,辦起了電子閱覽室、農家書屋,新建了兩個農民健身廣場和停車場,增添了健身娛樂器材。
發展有機農業,創立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新路。

天王鎮戴莊村依靠科技發展有機農業。充分利用太陽能,實現農田能源較高水平的投入產出平衡,農藥化肥污染零排放,創出了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路。全村有機農業面積已達4000多畝,加上周邊生態林,已有連片8000多畝土地實行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生態系統修復。目前崗坡地有機果園桃樹行間套種牧草,常年放牧散養雞、鵝,年畝純收入5000元以上。2017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25000元,其中務農收入占50%以上。集體經濟也有了發展,固定資產已達到1000多萬元。
培育綠色果品,營造綠色生活。人品大于果品,是“張峰良品”牌葡萄創立者張奎峰培育綠色果品的座右銘。句容市白兔鎮張峰良品家庭農場現種植夏黑、美人指、白羅莎等多個品種葡萄60余畝,生產的“張峰良品”牌葡萄外型美觀、果色澤純、果肉清香、口感鮮美,在中國南方“中山杯”葡萄質量評比中,多次榮獲金獎、銀獎。近年來,張奎峰一直專注綠色果品研究,從避雨設施栽培開始到調理土壤、強根健樹,一直到今天的綠色防控種植葡萄。他的農藥殘留自檢平臺,讓每一箱葡萄都可以溯源。如今張峰良品果園已成了當地葡萄標準化示范園,果園生產的優質葡萄也成了消費者的搶手貨。
發揮政策引領作用,激勵鄉土人才投身鄉村經濟建設,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共同致富,是句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又一重要舉措。近年來,句容為引導和扶持以綠色有機農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重點支持在傳統工藝、鄉土建筑、鄉村規劃、現代農技等領域掌握特殊技藝技能的鄉土人才,制定了一系列不同層次的獎勵政策。
出臺激勵“三帶”鄉土人才的重獎政策。為充分調動鄉土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近年來,句容制定出臺了《句容市鄉村人才選拔培養計劃》《關于啟動“雙百雙興”工程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在全市范圍內選拔170名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成績顯著的鄉土人才,重點培養100名左右脫貧致富帶頭人、特色經營發起人,傳統文化傳承人,重點打造20個鄉土人才創業基地,新增15個產業合作社,帶動800名農戶就業創業。對入選句容鄉土人才培養計劃的,分層進行培養,最低給予每年3000元的資金資助,對形成常態化鄉土人才培養機制的鄉鎮,根據成效,每年給予15萬至30萬元的獎勵補助。
出臺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獎勵辦法。為進一步規范、引導和扶持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句容制定了引導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獎勵。對當年落戶的農業龍頭企業,投資額達5000萬元、注冊資本達1000萬元,一次性獎勵10萬元;當年獲“中國馳名商標”的新型經營主體一次性獎勵50萬元,獲“地理標志”“地理證書”的一次性獎勵30萬元;對創建打造農產品區域品牌的鎮級單位,品牌經工商注冊通過電商平臺運行銷售,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的,給予10萬元獎勵;設立8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獎勵農業“三品一標”認證,對新型經營主體當年進行“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或續認證的,給予認證費用獎勵等等。
出臺系統配套的扶持及補貼政策。為助推農民致富,對認定的農村實用人才除了頒發證書外,還優先給予項目扶持及補貼,讓其優先享受技術承包、指導和推廣,優先受聘于有償技術和推廣服務,優先參加培訓交流和學術會議,優先獲得技術資料和良種、農機設備服務,優先獲得專利申請指導、經費扶持和成果轉化等。此外,還在媒體上大力宣傳其帶領群眾致富的事跡,使他們在精神上“有追求”、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形成了多方位的農村實用人才激勵機制。
提升鄉土人才適應市場、搏擊市場的能力,為其融入市場提供良好服務、創造優越環境,是句容培育鄉土人才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舉措。
提升鄉土人才對接市場能力,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通過對內組織培訓、赴外觀摩學習及專家深入指導等多種途徑提升鄉土人才對接市場的能力。通過農企對接、農商對接、農協對接,整合了農業資金、技術、產銷等方面力量,使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緊密結合,降低了農業經營成本,提高了農業市場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由于涉農企業鄉土人才市場適應能力、搏擊能力的提升,一大批鄉土人才經辦的涉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已培育句容市級龍頭企業42家、鎮江市級龍頭企業22家、省級龍頭企業6家;先后建立起各類農業合作組織805個,培育蔬菜、茶果、苗木、農機、稻米、水產、畜牧、中草藥材等10多個行業的農民經紀人2150多人。
提升鄉土人才市場開拓水平,增強市場營銷能力。句容有針對性地提升鄉土人才市場開拓水平,幫助鄉土人才經營的合作社制定產品營銷策略:在周邊南京、鎮江地區搞“地產地銷、產地直銷”;在其他地區尋找有實力的誠信伙伴,搞“委托代理”,互惠互利。目前,句容各合作社已在南京、鎮江等周邊地區積極籌建銷售配送網點,在上海、杭州、溫州、北京等地尋找代理伙伴。
強化融入市場載體建設,營造鄉土人才快速成長的優越環境。為讓鄉土人才擁有更好的發展環境,加強相互之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句容建立了“鄉土人才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青年職業農民沙龍”,開展培訓交流、學習考察、經貿洽談,為全市涉農人才搭建成長平臺。依托江蘇農林學院、鎮江農科院的專家資源,實施專家聯系制度,遴選優秀專家,定點聯系人才與項目所在村,幫助鄉土人才解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著力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建立農業融資平臺,為鄉土人才提供地權抵押、貸款擔保等一站式服務。建立鎮級人才聯絡員制度,推進鎮級專員幫辦服務,開展教育培訓、課題申報、健康體檢等配套服務等,為鄉土人才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