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寫作教學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積極進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支架式 教學能有效解決英語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用于促進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教師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應不斷為學生提供或搭建適當的支架,形成“確定最近發展區、選擇教學任務、提供支架、進入情境、合作探究、效果評價”的教學程序。
【關鍵詞】寫作教學;支架
【作者簡介】楊莉,云南省昆明市呈貢區萬溪沖小學。
背景
昆明5月熱烈的天氣也迎來了5月裴昌義工作室熱烈的討論與交流,本次活動是由李俊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節小學五年級的以讀促寫的研究課,課后工作室的老師們節展開了熱烈的評課,其中信息中心的教研員鐘老師和呈貢一中的孫朝華老師在評課中提到了支架式教學的搭建,這激起了我想要了解什么是支架式教學,因此我查了一些資料,現在我想把我了解到的支架式教學分享給大家。
一、支架式教學
支架式教學是基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 理論發展而來的。維果茨基(Vygotsky 1978)提出 了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實際發展水平,指已完成的兒童發展周期的結果和由此形成的 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最近發展區”,指兒童正在發展的過程,表現為兒童在這一階段尚不能獨立完成,但在成人和其他學習同伴的幫助下能完成某一學習任務。最近發展區是介于實際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也是要解決的問題與兒童原有能力之間的差異,而成人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幫助則稱為支架。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搭建合理的“支架”。支架式教學主要由以下六個環節組成:確定最近發展區、選擇教學任務、提供支架、進入情境、合作探究、效果評價。
二、支架式教學在英語以讀促寫教學中的運用
接下來我將按照支架式教學的六要素對李俊老師的本節研究課做一些分析。
1.確定最近發展區。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需求。從授課對象的實際水平來看,就像李俊老師在教學分析中寫到的:“第五單元的read and write 部分是對第五單元B部分的學習內容的復習與提升。”此單元的B部分首次涉及到一個新的語法點:一般現在進行時。經過B部分lets learn and lets talk 的學習,學生對一般現在進行時有了初步的感知,但要達到運用還有一點的距離。從學習需求來看,大部分學生在一般現在進行時的學習上還處于似懂非懂,還未能夠靈活運用。如果能夠讓學生在運用上再有一些突破,那學生就會對此部分的知識的掌握非常牢固。
2.選擇教學任務。確立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李俊老師將教學任務,也就是目標定在了以讀促寫上,通過閱讀課本上的read and write.配圖小故事,鞏固之之前學習到的新的表達方式——一般現在進行時,想通過學生就一般現在進行時進一步熟練的基礎上,達到寫作的目的,寫學生身邊課間活動的場景。
3.提供支架。
(1)語言支架。李老師通過對read and write 的詳細分解,通過提問: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What are they doing?分解Robin 在動物園遇到各種有趣的小動物后Robin的各種模仿行為:Im looking at a bear. Im walking like a bear….. Im looking at a ______. Im ________like a ________. 小學生本來就對這些小動物非常感興趣,再加上Robin作為一個機器人和小動物們的互動,就好像同學們也親自陪伴Robin去到了動物園,這也就激發了學生想和Robin對話,或想成為Robin的熱情。因此這篇富有情趣的小閱讀就為學生打開了話匣子。學生說的欲望被點燃。在對此篇對話式文本的閱讀教學中,李俊老師對兩個詞excited, like 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1)Whats the meaning of excited? A. very happy. B. nice. 2)How many words of like are there in this passage? 3)Whats the meaning of like? Im dancing like a bear. I like flying.李老師就這兩個like做了列舉式的解釋,讓學生對他們的用法有了很好的感知。
(2)思維支架。李老師在整個的教學中思路都比較清晰,每個步驟層次很清晰,提問也較有層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特別是文中Sarah 問Robin, “Robin, do you want to be a fish?” Robin answers “No, no, I dont want to be a fish. ”里老師馬上追問,“Why Robin cant to be a fish?”就有一位學生回答道“Because Robin is a robot.”這些小問題恰如其分地提出,就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另外縱觀整節課的設計就是由Robin walking through the zoo. 最終落腳學生身邊隨時進行的活動,大課間,讓學生沒有陌生感,更能激發學生思維。
(3)情感支架。整節課李老師和藹的教態,讓學生們如沐春風,也很好地減弱了借班上課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陌生感,也削弱了學生對新老師的膽怯。加之李老師一些body language 的使用極大的降低了溝通的障礙,也配合著本節課的內容讓學生盡快進入角色。另外李老師在對文中excited這個詞的進一步發掘,讓學生感悟excited, that means, very happy.
4.進入情境。就像李老師在教材分析中寫道“我總想讓自己的課堂會講故事,因此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到forest park游玩,將讀前活動、閱讀材料、用這個情境串聯起來。”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學生盡快進入情境狀態,進行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李老師的課由walking through the forest, having a good time at the zoo, having a good time in the forest. having a good time in the break. 幾個情境環環相扣,大故事里面套著小故事。只是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時間或李老師的取舍,將having a good time in the forest.舍了。個人認為having a good time in the forest.和整個的故事更具有關聯性,如果教師將書上Robin and their friends having a good time in the forest. 完成。再由此引發到學生剛結束的春游,孩子們having a good time in the forest.孩子們以此為題,再來寫自己的小故事將會更具相關性、連貫性。比寫having a good time in the break.要更貼近本次主題。
5.合作探究。本次課堂從教學過程來看,整節課的合作探究相當少,整節課的模式基本上是師問生答,從教學效果上來看,整節課大多停留在M記憶和U理解,App應用、An分析、As評價(主要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對問題的一個Yes,good)、C創造 涉及很少,因此感覺引發學生思考及學習的動力值就稍顯薄弱,也許我們可以在評價上做文章。讓積極的評價推動和促進App應用、An分析、C創造 。只是要讓評價來點燃、激發學生的各項潛能,還有待探究。
6.效果評價。整節課雖然老師設計思路不錯,但由于借班上課或其他方面的原因,整節課學生的動力值明顯是不足的,究其主要原因,專家仲麗娟教授在評課中可謂是一語中的。仲老師對李老師的課在設計上的生活化及情境化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指出了此節課的問題關鍵所在,那就是課型不清,到底是閱讀課還是寫作課,以讀促寫最后要落腳到寫上,明顯本節課到底是讀還是寫上界限不是很清晰。
(1)目標確立不清晰。好的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具備三要素:具體、可操作、可檢測。那么我們就來看看李老師的目標確立:1)學生能在圖片和教師的幫助下按正確的語音語調、意群閱讀故事,80%的學生能正確朗讀。2)70%的學生能夠在課文情境中理解excited的意思,能識別不同情境中like 的不同意思,60%的學生能在寫作中加以運用。3)60%的學生能運用現在進行時描述一個場景,并在單線上正確、規范地書寫短文。總觀此教學目標指向不是很具體清晰。另外第一個目標,閱讀訓練無需強調按正確的語音語調朗讀文章,而更應該強調的是理解閱讀材料中Im looking at a ___. Im ___ing like a ____. 這一現在進行時句型的意思及用法。而李老師第二個教學目標中提到的“60%的學生能在寫作中加以運用”指向不正確,不是60%的學生在寫作中加以運用excited, like. 而應該是60%的學生能運用be doing 的句型進行寫作。因此我想把李老師設立的教學目標進行一下修改。90%的學生能在圖片的幫助下進一步理解以現在進行時Im looking at a ___. Im ___ing like a ____. 所寫的小短文。80%的學生能理解excited在文章中的意思,識別不同情境中like 的不同意思。60%的學生在教師所給的框架下運用一般現在時描述小伙伴們正在做的事情。30%的優秀學生能夠在此基礎上寫出一些自己的小創新。
(2)時間分配需考量。那么在時間分配上,明顯就是不科學的,還需更多的考量。我個人認為那么如何在讀和寫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還真是不容易,讀不到位,引導不到位,學生就無從下手,讀上花的時間多了,學生就一定能寫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對寫作關鍵性的指導,最起碼在孩子初學寫作時要給孩子一個寫作的基本框架,孩子在大框架下才會有目標性,知道自己該如何著手。寫作起來才會更有話說。最后我想感謝這個團隊,在評課中讓我了解到了支架式教學,因此才有了我這篇關于《支架式教學在小學英語以讀促寫中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唐宗.支架式教學在高中英語以讀促寫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English Teachers Vol.18,4:141-145.
[2]程曉堂.英語寫作教學——課堂互動性交流視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