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摘 要:豐裕社會帶來的一個首要問題就是現代性消費倫理的建立,現代性消費倫理遵循的原則主要是消費者主權原則和應享性原則。本文就這些消費原則影響之下的危害和后果提出探討和進行反思
關鍵詞:現代性消費 消費者主權原則 應享性原則
“現代性消費是倫理是建立在消費社會基礎上一種極度應享性消費倫理”[1]消費在現代社會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生存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也關系著每個人的現實利益。19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產品生產模式發生了極為大的變化,開始轉向批量化的生產。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進入21世紀的科技革命之后的經濟社會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流通產品的種類,數量以及流通范圍得到了極大的增長和擴大。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和人民進入了“豐裕社會”,人們的消費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主要考慮基本的物質保障,轉向所購買商品的地位價值和象征意義”[2]對原有的價值觀念和消費倫理造成了沖擊。現代消費倫理發源于西方社會,主要是美國,在二戰時期,由于美國本土未燃戰火,而且在戰爭期間大發戰爭橫財,戰后美國經濟進入繁榮期,國民人均收入增加。產品制作商為了增加產品銷量,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各種媒體宣傳“用畢即棄”“追趕潮流”,鼓勵人們加快淘汰舊產品,購買新產品。美國自身有強大的文化影響力,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現代性的消費倫理也逐漸影響其到其他國家和地區人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意識。
“任何一種消費倫理都有其實踐過中遵循的一些原則”[3]。現代性消費倫理主要產生于“經濟的功能原則建立在享樂主義態度和持續擴張消費需求的基礎上。”[4] 由此產生的原則分別為:消費者主權原則和應享性原則
消費者主權原則,即為消費者至上原則。即消費者的意志在產品的生產銷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生產者分析消費者的偏好,根據消費者的偏好進行大規模的生產。這并不僅僅體現實體產品上,在虛擬產品上更為明顯。如搜索引擎會根據消費者的搜索記錄推薦相關內容和產品。消費者主權原則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發展而形成,“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物質生產的發展,經濟與生產越來越依賴于消費者,受消費者所指引。由于消費直接取得人對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滿足,因此消費已不是一般的經濟環節,而是推動經濟與社會向前發展的一種動力,因而消費者主權思想具有歷史進步性”[5]但是由于市場的逐利性,消費者的權力被無限擴大,一味的滿足消費者,而不去探討其需求是否正當、合理的話。極容易造成生產者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去滿足消費者的欲望,如“為了滿足口腹之欲,為了得魚翅而去殺死一條鯨魚”“為了得到動物的角去殺死動物”。這樣的話,極易造成生態的失衡。
應享性原則,也就是享樂主義原則。從人的本性出發,把追求感官上的快樂作為生活的原則,認為人活著就是要追求物質上的滿足。享樂主義原則源遠流長,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在東方,在以勤勞著稱的國家,享樂主義也有很長的歷史,老子批判享樂主義“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西方也有文學作品反映享樂主義,如《十日談》 ,號召人們享受生活,追求俗世的快樂。這種思想在特殊時段,如文藝復興時期,為了反抗教廷對人性的壓抑,是有一定的先進性。但是“享樂主義是在基本需求滿足的基礎上,以消費、享受為目的的物質需求,由于享受性物質需求的立足點不是維系生存而是追求享受”[6] 這種思想,這種“無限追求物質的享樂主義會使人類忘卻精神超越并將理智創造的巨大潛能完全以物欲滿足的方式釋放出來”[7],在這種原則下,會導致人對自然的瘋狂無度的索求,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
消費主權原則和應享性原則指導下的現代消費性倫理,倡導一種不受限制的消費,并將消費者的需求看做是經濟的動力,這種消費倫理,從邏輯上必然會導致資源浪費,消費者對于自然資源的無度索取。
第一,現代性消費倫理會導致資源的枯竭和浪費。消費問題是環境問題的核心。在英國廣播公司(BBC)16年拍攝的紀錄片《誰在引導我們消費中》 ,大篇幅的提到了由于無節制的消費造成的資源浪費,垃圾處理廠堆滿了全新未使用過的器材,其丟棄的原因是由于其過時了。現代性消費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地球資源基礎之上,這就意味著向地球索求更多,這必然會造成資源消耗的加快。現代消費破壞了全球的生態的穩定,“竭澤而漁”的現象時有發生。湖泊水體的污染,水族的減少,森林的過渡砍伐,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臭氧層空洞。消費的越多,生活的垃圾就越多,被浪費的資源也就越多。各種有害物堆砌在一起,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危害,生態環境的惡化使“清潔的空氣和水越來越成為稀缺的物品”[8]如在2013年,我國東部地區出現了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霧霾天,北京更是進入霧霾天長達26天,北京各大醫院的呼吸科接診人數達到了歷史高峰,很多都是年邁的老人和幼小的兒童。從2013年起到至今,北京的冬天一直籠罩在霧霾的陰影之下。上世紀十大污染事件中,因工業污染導致的人間慘劇就有八起。污染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讓人心驚。“對消費品的喜新厭舊成風,無限制的使用能量,我們的前途只能是生態系統的無窮災難。”[9]
第二,現代性消費會導致人類生活目的性喪失。在現代性消費的邏輯中,社會成員的角色首先必須是消費者然后才是生產者。社會的運轉靠商品的不斷賣出,消費者不斷的購買。一旦消費者拒絕或者喪失購買能力,就會直接影響到經濟。為了讓消費者不斷購買,生產者編織了一系列的“欲望鏈”,“消費在本質上已成為人為刺激起來的幻想的滿足,消費成了目的本身”[10] 幸福被編織成可以靠物欲的滿足來實現。“幸福就是消費和更新更好的商品,飲下美酒、美食,性欲的滿足、電影、娛樂”[11] 在這種消費倫理的支配下,消費成為了對物品的無度索求和占有。所占有的物品又顯明了占有者的身份和地位。就如同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推出新產品后,人們瘋狂的在店鋪門口整夜的排隊等待購買一樣。這時人們已經被巨大的欲望鏈編織進去,通過產品的占有來說明自身的存在價值。人生的價值、生活的意義、幸福感的高低物化為消費符號,并開始有所計量。我們周圍有聲音在不斷告訴我們,成功人士需要的產品有哪些,什么是成功人士的標配 ,擁有了這個物品,你就離成功人士更進了一步。生產者通過各種途徑暗示消費者物品占有彰顯社會地位,引導消費者購買不需要的產品。“與其說現代消費者是市場的主人,不如說更像市場的奴隸;或者,與其說他們是消費主權的擁有者,倒不如說更像市場商品浪潮上隨波飄蕩的浮生物。”[12]現代性消費價值觀在中國的年輕一代已經成為了主流價值觀,消費主權原則和應享性原則已經逐漸成為主流的消費原則。很多年輕人擁有信用卡、螞蟻花唄、借唄等可以透支的金融產品。“用明天的錢實現今天的愿望”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消費主流價值觀。很多人在收到薪水之后,支付了借貸后所剩無幾,又開始新一輪的借貸,因此衍生了“新窮人”的名詞,指受過高等教育,有穩定的收入,但是確沒有任何存款,每月靠借貸為生的年輕一代。造成這種現象與消費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參考文獻:
[1] 矯海霞: 《現代消費倫理的演變與生態消費倫理的提出》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四卷第四期,第30頁。
[2] 凡勃倫: 《有閑階級論》 ,蔡受百譯,商務印書館1979版,第39頁。
[3] 矯海霞: 《現代消費倫理的演變與生態消費倫理的提出》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四卷第四期,第30頁。
[4] 矯海霞: 《現代消費倫理的演變與生態消費倫理的提出》,《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四卷第四期,第30頁。
[5] 矯海霞: 《現代消費倫理的演變與生態消費倫理的提出》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四卷第四期。
[6] [法]米歇爾·翁弗雷: 《享樂主義原則》 ,劉成富、王奕涵、段星冬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70頁。
[7] 矯海霞: 《現代消費倫理的演變與生態消費倫理的提出》,《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四卷第四期。
[8] [英]保羅·霍根:《自然資本論》,王乃粒 諸大建譯,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年版,105頁。
[9] [英]保羅·霍根:《自然資本論》,王乃粒 諸大建譯,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年版,105頁。
[10] 矯海霞: 《現代消費倫理的演變與生態消費倫理的提出》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四卷第四期。
[11] [英]齊格蒙特·鮑曼:《工作、消費、新窮人》,仇子明 李蘭譯,吉林出版集團2010版,第87頁。
[12] [英]齊格蒙特·鮑曼:《工作、消費、新窮人》,仇子明 李蘭譯,吉林出版集團2010版,第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