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愛峰
摘 要:在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當中,實現農村地區的精準扶貧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要求全面實現扶貧政策的精準落實、確定精準的扶貧導向并確保各項扶貧資源的精準利用,從而有效幫助農村地區摘掉“貧困帽”。為更好地落實農村精準扶貧工作,本文將通過著重圍繞農村地區精準扶貧機制現實困境與對策進行簡要分析研究。
關鍵詞:農村地區 精準扶貧機制 現實困境 實現對策
引 言
雖然通過近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國農村地區在扶貧工作方面已經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脫貧人口數量越來越多。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精準扶貧機制建設不健全等種種因素的影響,使得目前在我國農村地區精準扶貧機制中還存在諸多現實困境制約了農村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落實。為此,本文將嘗試為解決農村地區精準扶貧機制現實困境提出幾點有效的對策建議以供參考。
一、目前農村地區精準扶貧機制存在的現實困境
(一)貧困數據真實性待提高
通過筆者近些年來對農村地區精準扶貧機制運行情況的長期觀察,發現目前許多地區尚未針對精準扶貧建立起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這也直接導致部分農村地區存在貧困數據不真實的情況,包括隱瞞本地區實際貧困人口數量、虛報當地收入水平等等,從而使得相關部門無法真實了解農村地區的實際貧困情況以及精準扶貧工作的落實情況。
(二)扶貧識別機制精準性低
眼下在農村地區普遍存在扶貧識別機制精準性不足的問題,缺乏精準的扶貧識別機制,勢必會對后續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產生不利影響。而導致這一現實困境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建立精準扶貧機制剛剛起步,對于精準進行扶貧識別方面并未形成統一標準及工作程序,各地區在扶貧識別機制方面的差異性較大[1]。如雖然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千差萬別,但大部分地區仍然習慣直接采用收入標準識別貧困人口,此舉不僅影響了貧困人口識別的精準性,同時也直接影響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落實。
(三)扶貧政策程序有待公開
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精準扶貧機制還面臨著相關扶貧政策以及扶貧工作程序公開機制缺失的現實困境。由于部分農村地區并未建成完善的扶貧政策程序公開機制,使得許多扶貧工作未能嚴格依照相關標準要求及時公開,從而大大影響了人們對于農村地區扶貧工作的信任度,不利于政府部門公信力的有效提升。而扶貧政策程序公開不到位,也比較容易導致腐敗因子的滋生,比如說部分農村地區的村委會、村干部私自克扣、挪用扶貧資金等等,其同樣也對農村地區扶貧工作的精準落實產生了巨大的不利影響。
(四)扶貧資源投入相對分散
最后,眼下我國農村地區精準扶貧機制還存在扶貧資源投入較為分散的問題,究其原因在于農村地區缺乏行之有效的扶貧資源整合機制。以扶貧資金的使用為例,根據筆者的觀察,扶貧資金的市、縣運作主要依托山個月銀行代理發行,而扶貧部門則主要負責完成扶貧項目的立項與規劃等相關工作,金融部門在此過程中負責發放扶貧資金以及在到期后負責及時回收[2]。此種管理機制將各部門相互分割,使得權責完全分離,阻礙了扶貧資源的統一集中,而雖然當前我國有部分農村地區正在嘗試創新扶貧資源整合機制,但由于受到傳統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創新效果并不理想。
二、農村地區有效實現精準扶貧機制的對策建議
(一)真實統計農村扶貧情況
在農村精準扶貧機制實現方面,首先還要實現農村扶貧情況的真實統計。具體來講,就是要加強對農村地區真實貧困情況的統計分析,以免出現弄虛作假的情況。為此,還要由國家管理部門進行專業團隊的組建,負責深入農村地區開展扶貧情況的統計工作。除了對真實貧困人口數、家庭狀況等進行統計,還要加強對地區產業情況、經濟情況等信息的統計,完成擁有詳盡數據的統計報告的制定。而相關部門則要加強監督管理,以免出現地方政府進行貧困數據作假的情況。采取該種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地方政府為獲得貧困財政補貼故意虛減收入水平或虛增加貧困人口,繼而有效實現對全國貧困數據的實時監控。
(二)健全精準扶貧識別機制
精準扶貧的實現,還要以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為基礎。為此,還要對精準扶貧識別機制進行健全,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標準程序,從而實現對貧困人口準確甄別和貧困情況的科學區分。以縣級為單位,加強貧困人口動態管理,則能避免進行貧困人口的一刀式識別。在具體開展工作時,還應加強數據篩選、走訪調查,并通過長期考察和做好信息登記公示加強扶貧識別。以走訪調查工作為核心,加強對貧困人口真實情況的了解,獲得村民的信息反饋,則能避免虛假貧困家庭的產生。因此通過健全精準扶貧識別機制,能夠使扶貧工作準確性得到提高。
(三)主動建立陽光管理機制
想要獲得更好的扶貧效果,還要使扶貧資金得到高效利用。針對農村地區,當地政府還應主動建立陽關管理機制,實現對扶貧資金的公開、公正和透明管理,以免農村精準扶貧工作中出現腐敗問題[3]。針對村級貧困資金發放工作,還要由資金撥付部門直接向貧困家庭賬戶進行資金投放,以免有資金克扣的情況產生。結合當地產業情況,地方政府也可以通過與優勢產業合作,選定合作對象進行資金扶持,使貧困人口就業得到定向增加,以便使資金得到高效管理的同時,真正的解決農村脫困問題。
(四)創新扶貧資源整合機制
針對扶貧資源,還應實現高效整合管理,完成資源整合機制的創新。具體來講,就是圍繞專項扶貧、社會扶貧和行業扶貧為核心,使扶貧資源得以集中在貧困農村地區,實現資源的統籌整合管理。為使各行各業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還要完成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實現對財政、金融、稅收和產業投資等方面資源的整合,跨地區、跨部門的加快社會扶貧主體的培育,達到發揮合力的目標。在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則要促進資源向農村貧困地區流動,直接針對貧困人口增加資金比重,采取“扶貧經濟實體+貧困戶”等資源分配方式,使資源得到有效的調配和管理,進而使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得到更多保障。
結束語
總而言之,針對目前農村地區精準扶貧機制面臨的缺乏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與精準扶貧識別機制、扶貧資源相對分散等現實困境,還需要各地區主動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嚴格遵循國家相關規范要求下,主動建立健全精準扶貧監管機制和精準扶貧識別機制。實現精準扶貧配套政策與程序的全程公開,積極創新扶貧資源整合機制,從而使得精準扶貧工作得以在各農村地區深入落實,徹底解決我國農村地區的扶貧問題。
參考文獻:
[1] 唐麗霞,羅江月,李小云.精準扶貧機制實施的政策和實踐困境[J].貴州社會科學,2015(05):151-156.
[2] 趙曦,趙朋飛.我國農村精準扶貧機制構建研究[J].經濟縱橫,2016(07):58-63.
[3] 林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精準扶貧機制創新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6(05):19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