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由昌
摘 要:精準扶貧不僅是一種政策,更是一種哲學思維。精準扶貧,重在精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立統一規律的靈活運用,充滿著辯證法思維;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顯現,體現出我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關鍵詞:精準 扶貧 全面小康
一、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提出的背景
“精準扶貧”一詞首次提出是在2013年習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所作出的指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后來隨著扶貧實踐其思想不斷得到發展。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提出并不是空穴來風,它是對特定現實問題的回答和歷史經驗的進一步發展。
(1)現實的問題:不全面的小康社會
縱觀歷史,貧窮一直對我們窮追不舍。改革開放以后,通過主動與世界接軌,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逐漸躍居世界前列。然而,在這一切的背后,都隱藏這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實現“后富”。
“必須看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1]。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在總體實現小康的同時,由于部分地區的特殊情況使得它們的發展遠遠落后,一些基本的生活需要還沒得到滿足。改革開放目的在于“通過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保F在,就到了如何實現后富的時候。
(2)扶貧經驗的積淀
革命戰爭年代, “打土豪,分田地”,滿足人民最基本的吃飯問題,讓老百姓有了自己的盼頭。鄧小平時期,“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解決貧困最好的辦法是要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多的社會物質財富,“要讓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江澤民時期,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要繼續搞好東西部地區的扶貧協作”,重視東西部的發展協調問題、扶貧問題。胡錦濤時期,建立扶貧試驗區,提出科學發展觀,注重統籌發展,將農村的發展納入到城鄉共同發展中去。
綜合起來看,我黨歷屆領導人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在扶貧問題上,都僅從宏觀上進行,這樣扶貧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針對性。
二、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主要內容
自習近平提出“精準扶貧”以來,隨著實踐的發展,其思想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內容。
(1)精準化
精準扶貧重在精準?!懊济右话炎ァ敝粫雎灾攸c、不分主次。所謂精準扶貧就是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與之相反的就是粗放式的扶貧,“手榴彈炸跳蚤”的結果只會是聲音大成就小。
扶貧的對象是困難群眾,但困難群眾只是個抽象的名詞,在具體實施環節只有采用科學的方法將其識別出來,才能保證扶貧對象的真實性,確保我們是扶真貧。精確幫扶,致貧原因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實施精準幫扶重在因地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抓特殊性,特殊解決。精確管理,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管理到位才能保證扶貧的長效性,才能保證扶貧的統一性與扶貧對象的特殊性。
(2)透過現象看本質,標本兼治
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看事情解決問題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本質,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同樣,扶貧也是如此。
貧困的原因有多方面,但大都在于經濟的壓力,只有解決好了經濟問題,增加扶貧對象的經濟收入才能真正實現脫貧。精準扶貧,加強對于扶貧對象的職業教育,將扶貧手段與具體的產業發展相結合,不僅將扶貧與扶志相結合,也將扶貧與扶智相聯系。只有加強對幫扶對象的教育,扶其志,發揮其內在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喚醒其敢于向上拼搏的心;只有根據當地實際實施具體的扶貧措施,發揮優勢,形成經濟來源,才能形成持久的經濟動力。貧困不是一個人的貧困,只有抓住貧困的本質,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只有喚醒扶貧對象的努力、奮斗之心,加之與產業結合,才能實現標本兼治,順利脫貧。
三、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理論內涵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是對當下扶貧實踐的總結和問題的回答,具有著豐富的理論內涵。
(1)堅持對立統一規律,做事要有針對性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們只有解決矛盾,才能使我們順利解決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要在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需要我們重點著眼于未全面小康的現實,關注那些還沒有小康的困難群眾,只有解決了他們的問題,才能實現全面小康,“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3]”,困難群眾的脫貧情況決定著我們的小康水平,實現貧困地區的脫貧成了事關全面小康的關鍵點,事關國家大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讓我們要著眼于普遍矛盾,有區別的對待特殊矛盾。貧困地區的貧困是共性,如何致貧卻千差萬別,各有其原因,“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做不到真扶貧;這種針對性不僅體現在對于特殊情況的差別對待,還體現在扶貧對象的確定上,只有精準識別,摸清情況,才能做到扶真貧,這不僅是政策的落實,也是這種辯證思維在實踐中的落實。
(2)堅持群眾史觀,為民謀幸福
人民群眾是整個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發展成果也因由人民共享。在國富民強的今天,我們不應忘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應該對貧困地區進行傾斜,讓它們也能實現生活富裕、走向小康。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踐行群眾史觀,就需要將人民大眾的幸福與利益放在心上?!包h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現在,正在攻堅克難為少數人的幸福小康而努力,一個人的小康不是小康,一群人的小康也不是小康,只有實現了所有人的小康才是真真正正的小康社會。精準扶貧,就是要幫助那一部分處在貧困邊緣的人擺脫貧困,實現小康,正如習近平所說“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4]。
參考文獻:
[1] 江澤民. 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542
[2]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373
[3]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人民出版社,2017:38
[4]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