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成雄
摘 要:在工作中,遇到工傷的情況是在所難免的。無論從法律規定的角度,還是從降低用人單位風險的角度,用人單位都應當為員工購買工傷保險。《工傷保險條例》第60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的,未參加期間,其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單位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有關費用。上述規定,旨在督促用人單位按照法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并對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進行懲罰。但是實踐中經常發生用人單位未及時參加工傷保險,特別是在法定一個月內簽訂勞動合同、參加社會保險期間,包括參加工傷保險,員工就已經發生工傷的情況,如何應對未參加工傷保險而發生的工傷糾紛,用人單位應當如何減少自己的風險,談談我的看法。
關鍵詞: 工傷 勞動合同
一、規范管理依法參保
1.試用期的員工也要繳納工傷保險。
《社會保險法》[1]第五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內為其職工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試用期包含在員工的勞動合同期限內,因此用人單位應當為試用期內的員工參加社會保險。但是實踐中,很多用人單位卻只為試用期屆滿后的員工參加社會保險。一旦發生工傷,全部的工傷保險待遇將由用人單位承擔。
2.合理安排新員工入職的時間,避免工傷發生卻未參保的情形發生。
由于社會保險征繳機構的原因,用人單位可能在員工到崗后在下一個征繳周期內才能辦理參加工傷保險的工作。從用人單位的角度出發,我們無法改變社會保險征繳機構的工作時間,但是,用人單位完全可以通過合理的安排員工招聘的進程,縮短員工未參加工傷保險的時間。其次,一旦員工入職,建議用人單位當即前往社會保險征繳機構辦理人員的增減的備案登記。
3.發生工傷后,應立即參加工傷保險或繼續繳納工傷保險費用。
員工發生工傷后,尤其是沒有參加工傷保險的員工,雙方經常因為賠償的事項發生激烈的爭議,員工為了獲得賠償往往提起勞動爭議仲裁,用人單位因此解除終止雙方的勞動關系。但是,正是由于雙方對立的角度,用人單位也經常忽略另外一種解決爭議的途徑。《工傷保險條例》[2]第六十二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并補繳應當繳納的工傷保險費、滯納金后,由工傷保險基金和用人單位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支付新發生的費用。也就是說,如果員工發生工傷時沒有參加工傷保險,用人單位按照法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并補繳保險費用和滯納金后,新發生的工傷保險待遇由工傷保險基金承擔的。當然,在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首先應當維持與勞動者的勞動關系,做好勞動者的工作。同時當即參加工傷保險,工傷認定后,及時向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申報新發生的費用。
二、員工體檢不可忽視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工作崗位、工作時間,因病死亡或48小時內搶救無效死亡的視為工傷。法律并未將因病死亡排除的工傷認定的范圍之外。無形中給用人單位額外增加了風險。對于用人單位而言,員工入職時的身體狀況的檢查,無疑成為用人單位防范工傷風險的重要手段,對于礦產、物流等勞動強度大的用人單位而言就更為重要。用人單位在員工入職前對員工的身體條件等進行檢查,并將此作為錄用的條件,并定期對員工進行體檢,在很大程度可以避免用人單位此類工傷情形的發生。
三、重視證據積極應對
工傷的認定,遵循最基本的“三工原則”,即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工作原因。但是,現實中并非所有的“工傷”都完全符合“三工原則”。《工傷保險條例》從舉證責任的劃分等方面對勞動者進行立法保護。《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九條第二款規定,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盡管該條款在理解與適用上仍有爭議,但是司法實踐中普遍的觀念是,如果用人單位不能證明勞動者不是因工受傷,就認定為工傷。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受傷員工申請了工傷認定,用人單位必須積極應對,并且對是否屬于因工受傷進行舉證,否則,工傷認定機關將作出工傷的認定結論。因此對于用人單位而言,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對員工安排工作等事項保留充足的證據,避免用人單位舉證不能或不充分的情況下,將明顯不是工傷的認定為工傷。
四、重傷不“私了”
員工發生工傷后,用人單位出于節約成本考慮,往往采取與員工私了的方式處理工傷事件。這種現象在員工發生重傷,可能被認定為一至四級傷殘時尤為突出。用人單位可以以一個相對“低廉”的價格換取“和平”地解決問題。殊不知,這種做法很可能為用人單位帶來更大的法律風險。
五、商業保險作補充
很多用人單位為了規避未繳納工傷保險的風險,往往為員工購買商業保險,并且單純地認為商業保險可以作為工傷保險的完美替代。但是,這種做法不但不能減低用人單位的風險,反而給用人單位造成不必要的支出。
六、結語
工傷的發生,用人單位不能避免,但是用人單位注重在日常過程中的規范管理,積極面對工傷事件,盡量避免與員工矛盾的激化,及時參加工傷保險,通過合理的商業保險等補充方式,是可以達到降低用人單位工傷法律風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于2010年10月28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2] 《工傷保險條例》已經2003年4月16日國務院第5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公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