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坤 楊延宇
摘 要:現代口述史是一種自覺形態的口述歷史,具有規范性、民主性、動態性、開放性等特點。現代口述史一方面繼承了傳統歷史學的古老血脈,吸收了傳統歷史學的治史功能和方法,另一方面又實現了對傳統歷史學的突破和發展,現代口述史的產生創造了史學新史料,轉變了史學治學理念,開創了史學新形態。從目前形勢來看,現代口述史發展呈現方興未艾之勢,但在開展現代口述史時,要遵循嚴格的操作規范,以確保現代口述史的價值的發揮。
關鍵詞:現代口述史 傳統歷史學 操作規范
一、現代口述史的演變與特點
現代口述史是一種自覺形態的口述歷史,是在美國最先興起并傳播的新式研究方法與學科領域。目前公認的現代口述史誕生的標志是194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巴特勒圖書館口述歷史研究室的成立。之后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于1952年成立類似的口述歷史檔案館即地方口述歷史辦公室。到了1958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專門設立口述歷史項目,此后全美相繼成立口述歷史學會、協會或研究所。至1967年,全美建立起90多個專門研究口述史的機構。伴隨著全球“新史學”的興盛,現代口述史迎來了自己的機遇期,迅速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經過60余年的發展,現代口述史學已逐漸為社會所認知,被廣泛運用于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等領域。
綜合來看,現代口述史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它的規范性。現代口述史保留了受訪人闡述時的錄音、影像資料,能夠更好還原受訪人口述時的狀態,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傳統口述史調查方法人工記錄的主觀性、選擇性和隨意性。除此外,現代口述史隨著自身的發展和完善,已形成系統、規范、科學的信息采集渠道和流程,逐步建立起自身的學科規范。二是它的民主性。現代口述史將口述調查重點放在普通人民群眾,體現出其突出的“人民性”。現代口述史讓民眾訴說自己的經歷和故事,記錄下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生命歷程。但需要注意的是,現代口述史的人民性并不排斥大人物,其是廣泛意義上的人民性,主張每個人都有被記錄、被采訪的價值,這是現代口述史的內涵所在。三是它的動態性。現代口述史的獲得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環境的變化、記憶的衰退、社會條件的轉變、受訪者的狀態等,這就很大程度上導致歷史敘述客觀性和準確性大打折扣。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口述調查也會出現差異,這就說明了現代口述史的動態性。
二、現代口述史與傳統歷史學的關系
現代口述史一方面繼承了歷史學的傳統,遵循歷史學研究的觀念、方法、規范,在口述對象選擇、信息搜集、采訪過程、結論書寫、學術表達等方面都深受歷史學的影響。與此同時,口述史家多將口述歷史看成“原始資料的礦藏”,從中挖掘出對歷史的解釋。
另一方面,現代口述史實現了對歷史學的突破。現代口述史使用的錄音、影像、網絡等技術為歷史學的變革提供了可能,豐富了歷史學的資料,也便利了歷史材料的保存,使歷史學表達更加生動。與此同時,現代口述史引發了史學界治學理念的轉變。現代口述史的產生和廣泛應用,深化了各領域專門史的研究,如經濟史、婦女史、思想史、科學史、政治史、勞工史、家族史、災難史、社會史等。現代口述史通過采訪、調查、整理,增加了大量的歷史學史料,擴寬了歷史學研究的領域,為歷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現代口述史突破了傳統歷史學的以文字記載為史料主體,以杰出人物為敘述中心,以上層政治為關注重點的路徑,關注普通民眾,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實現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歷史敘述的融合。在此基礎上,現代口述史實現了歷史學與公眾的互動。現代口述史采訪對象深入大眾,大眾也更容易接受這種方式,二者“通過晤談而得到的歷史證詞是雙方合作的學術成果”。
三、現代口述史研究操作規范
現代口述史的開展需要遵循嚴格的操作規范。現代口述史“要想獲得成功,就需要在與被訪者的互動過程中掌握人際技巧和社會技巧,同時也需要掌握專業知識。……口述史課題需要一系列技巧,這些技巧不是由那些更有經驗的人、專家或寫作好手獨占的,它可以在更加平等的基礎上提供合作。口述史課題不僅能夠激發人們的智力,而且有時也能夠通過走進他人的生活發現深層的、活生生的人類經驗”。
在開展現代口述史時,第一需要選擇課題和主題,這是開展口述史的前提。第二要進行課題相關資料準備與搜集,在這個過程中資料準備要盡可能全面。第三要選擇受訪人,進行采訪分工,準備詳細的采訪提綱,靈活運用采訪技巧,挖掘受訪者內心深處的“記憶”。第四要做好錄音錄像工作,保存好采訪資料。第五在資料整理過程中要保持原始性,對采訪記錄不能做任何更改和刪減。第六,在采訪資料基礎上進行研究,并形成成果,得出結論,豐富現代口述史研究。
參考文獻:
[1] 唐納德·里奇編.大家來做口述史[M].王芝芝、姚力譯.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23.
[2] 羅蒂.哲學詮釋學和經歷的交流:口述歷史的范型[J].國外社會科學.1981:42.
[3] 保爾·湯普遜.過去的聲音:口述史[M].覃方明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204.
作者簡介:余坤,1995.09,男,河南信陽,碩士在讀,漢,鄭州大學,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7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7xjxm409)、鄭州大學學生工作項目(2017-XS-100)、鄭州大學2018研究生創新創業項目及2018年研究生暑期創新實踐項目《不忘初心,堅定信仰——紅色大別山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