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是整個國家統治和管理以及為公民服務的機關,服務型政府,重在強調政府職能的轉型,由經濟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由原來的控制者改為服務者。電視問政,是指以電視為媒介,政府人員通過面對面的方式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進而改進執政方式,提升執政能力。電視問政節目的不斷發展壯大,背后反映的是服務型政府的構建與轉型。
關鍵詞:政府 電視問政 服務
一、服務型政府的定義
服務型政府,是指政府以為人民服務為基礎,對人民負責,樹立以民為本的觀念。它意味著政府要過渡一部分權力給公眾,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進步,政府的首要功能就是滿足廣大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公共需要和公共利益訴求。在經濟方面,彌補市場調控的不足,為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在政治方面,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提供安全、平等和民主的環境;在社會發展方面,縮小貧富差距,提供社會保障,解決住房、醫療、交通等社會矛盾。
二、服務型政府特點
(一)公開透明性 服務型政府在處理社會事務時,重在公開、透明。政府的公開透明性和人民主導性是聯系的。在管制型政府中,政府的角色占據主導地位,評判主體是自身,信息也處于封閉狀態,從政策的制定到事件的處理,都在政府官員內部進行。服務型政府的評價標準是人民的滿意度,妥善解決好民生問題才是首要職責。
(二)靈活性與有限性 管制型政府的施政與評價標準是簡單的效率評估,由此,政府不斷擴大服務的趨勢也造成了政府權力的不斷擴大。公民和社會的權利在此過程中也不斷遭到弱化。對于事情處理結果是否契合民意則難以進行考量。服務型政府的權力進行了下放與過渡,所需機構與人員也在減少。首先,是服務內容受到民意的限制,內容建立在公民的需求之上,而不是官員的利益之上。其次,政府權力受到限制,工作人員有明確的分工,既避免相互扯皮,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政府的權力既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一切都由人民決定。
三、電視問政定義
從廣義上講,電視問政就是指以問題為導向,把政府工作人員和公眾代表組織起來,針對一些公共議題,進行面對面交流。參與人員主要包括主持人、政府人員、市民代表、特約評論員等。每個角色都有明確的分工,共同構成了一場完整的問政節目。大致流程是記者前期進行明察暗訪,梳理問題,燈光下官員針對問題作出回應,再由現場特約評論員進行點評,給出建議,最后由民眾亮牌表決他們的態度。
電視問政這種方式與傳統治理方式相比,區別主要在于官民可以面對面。傳統治理方式主要是執政者自上而下發布新聞,缺少互動性,更是缺少公眾對于管理者的監督。電視問政雖然也強調與公眾的互動,但發起者是執政者,而不是記者,這樣,執政者與公眾就可以進行直接的雙向交流,省去了中間環節,使得問題更加直接、尖銳,場面也一度呈現緊張、刺激、戲劇化的局面。同時,這種形式還充滿了趣味性,活動現場可以借助于短視頻、小道具等。例如在麗江電視臺的電視問政節目現場,組織者發給市民代表每人發一個笑臉與哭臉。如果市民對于執政者的回答滿意,就舉笑臉,如果不滿意,就舉哭臉。對比語言和文字,這樣的表達方式更形象。
四、電視問政的優點
電視問政的生命力,不僅在于節目本身,更在于舞臺之外。一場節目在電視上的播出時間一般為2—3小時,但節目的準備與善后工作卻是一項浩大工程。首先,在節目開始前,記者需要利用明察暗訪的方式來搜集證據,然后通過文字、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在節目中呈現出來。其次,在節目現場,一改往日在會議中上傳下達、命令式的匯報法,采用與公眾民主的交流方法,且公眾在對話中占據明顯的主動地位,由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檢驗解決問題的方案是否合格。
(一)提供了公眾直接問政的平臺。公眾向政府部門反映問題,有多種渠道。如上網、信件等,但很多意見在幾經轉手之后,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無法準確反映民意。電視作為聯系政府與民眾的平臺,一方面,政府可以傳達新的政策、文件;另一方面,公眾可以就政府的行為進行直接的監督,避免了信息的層層傳達與輸送。
(二)具有更多的表現元素。電視相比于報紙、廣播而言,其最大的優點是直觀性強、現場感清晰。通過借助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來共同呈現現場人物的動態。無論是被提問搞得手足無措的官員,還是主持人層層不斷的追問,都是舞臺上精彩的看點。
(三)融合了新媒體。電視問政融合了網絡媒體新元素,包括開設網絡平臺和同步直播,在網上傾聽來自基層群眾的聲音,節目后在網上進行跟蹤報道,深入追查事實,檢驗政府的承諾。
五、服務型政府理念下電視問政的完善措施
(一)電視問政作為一種民眾監督的形式,在播出上具有嚴格的限制,很多問題無法在當場解決,需要后期不斷進行發展與完善。同時,在參與人員上,雖然有專業評議員,市民代表、政府官員等,但只能是眾多人員的代表,不能完全反應事實與民意。從根本上講,電視問政始終是體制內的問政,產生的效果也是有限的。只有融合多方媒體,提供多種發聲渠道,才能廣納民意,進一步提高與完善政府的執政能力與水平。
(二)普通民眾在面對政府官員時,會產生無形的壓力,不能做到完全暢所欲言。對此,應重視信息時代媒體強大的輿論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公眾參與方式,對于政府做出的承諾,要監督到底,迫使政府人員的“保證”履行到位 。
(三)電視媒體獨立運作,實現問政常態化
電視問政之所以能夠遍地開花,發展壯大,亮點在于把民眾與政府相結合,克服了傳統電視節目中只關注雞毛蒜皮、家長里短的小事,能夠著眼于大方向,體現民生的根本問題。同時,把政府官員請到現場,近距離接觸,突破了空間上官與民的距離。電視問政中,政府只是一個被監督對象,不能對節目的形式以及內容進行過多干預。只有保證電視媒體的獨立性,才能使節目保持特色。實現電視問政常態化,就必須發揮電視問政的特點與優勢,切實體現民生、民主、民意。
作者簡介:江澤燕(1992-),女,漢族,籍貫:山西省長治市,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