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隨著綠色建筑的相關政策、評價標準及細則、綠色建筑配套技術的完善、成熟,目前綠色建筑理念已經獲得項目建設的業主、設計、施工及運營等各方認可,幾乎所有的設計項目都需要根據相關政策規定及評價標準進行綠色建筑的設計及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按照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及其評價細則進行綠色建筑設計是國家及設計市場對建筑設計提出的更高要求。
了解業主需求,制定整體的綠色建筑設計原則,采用適當的技術及材料,以最小的成本實現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要求,是建筑設計服務于社會、服務于業主,進行綠建設計的原則與方法。
1、整體規劃的綠建設計策略。
宏觀層面,項目設計開展起始,應以宏觀的視角把握設計的大思路,制定綠色建筑設計目標。設計公司應與業主一起依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尤其是綠色建筑評價實施細則的要求,根據項目實際情況,比如,地方政府的要求、投資限額、成本對比、建筑功能需求、建筑造型特點等制定適宜的綠色建筑等級目標——星級標準。
根據項目擬達到的綠建星級目標,對應《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的要求,逐項匯總編制項目綠建設計評分表。比如,公共建筑綠建二星標準,共分為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提升與創新等六大項內容,并對應每大項內容詳列評價標準條文及對應項目可參評分值。綠建評分表是項目綠建設計的指導性文件,是綠建設計策略的集中體現。如下圖:
2、技術適當,因地制宜,綠建設計達到設計認證目標與經濟效益的平衡。
微觀層面上,在綠建設計評價評分表所制定的各項指標框架內,設計過程中設計單位應與業主進行積極溝通,并引導業主,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如,用地條件、市政(水電暖供應)條件、地方建材供應、建成之后的物業管理需求等,對本項目的綠建加分可實施項,即項目可以采用的建筑材料、建筑設備等進行梳理確認,既滿足星級標準需要達到的分值要求,又要滿足業主關于成本限額的要求。這些材料及設備的選擇確定將會貫穿設計的全過程,并最終以綠建設計說明的形式體現在施工圖設計文件中。
從中國現在的設計建設制度來說,設計單位往往是技術的掌握者,在綠色建筑的技術方面比業主有更多的優勢。但設計單位應該充分認識到,綠色建筑設計的本質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最小的代價,換取最適宜最節能的生活環境,否則就會出現弄巧成拙,甚至南轅北轍的事情。
綠色建筑的設計過程中應該堅決杜絕目前國內有很多“偽綠色”或“逆綠色”的建筑的設計做法,用“技術堆砌”的方法進行節能降耗。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不切實際得利用太陽能光電系統來支持日常生活用電;在混凝土中埋設光導纖維,經常地監視構件在荷載作用下的受力狀況,自我修復混凝土可得到實際應用;采用納米表面材料,通過多功能的組織進行呼吸,可凈化建筑物內部的空氣,并降低溫度等等。這些貌似先進的技術,有些還沒有得到項目實際檢驗,并不一定適應于本項目的實際情況,正是技術堆砌的明確體現。
正確的綠色建筑設計,應該是在上述已經確定的綠建星級及評價指標表的指導下,因地制宜,采用先進但成熟的技術、材料達到綠色建筑的要求,使業主得到認證目標與經濟效益的平衡。目前,各地都編制針對性很強的綠色建材目錄及綠色建筑技術匯編,比如,外墻保溫、屋頂保溫、Low-E中空玻璃、節水系統、中水系統、樓板隔音系統、透水地面、空調熱回收技術等等,為綠色建筑因地制宜開展設計提供了便利條件。
綠色建筑的本質是在建筑活動的全生命周期內,在減少資源的消耗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設健康環保的人居環境"。綠色建筑概念的落地實施,貫穿了決策、設計、建造及運營的各個階段,設計是貫徹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第一步,只有深刻認識到綠色建筑設計的重要性,樹立為社會服務、為業主服務的目標,踏踏實實,采用適當的技術手段,選擇因地制宜的綠色建材才能做好綠色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