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姝穎
摘 要:隨著近代科技的不斷進步,哲學家們紛紛把目光轉向科學技術。我國的哲學工作者們也在積極研究科學技術哲學。但是國內的學者們大多只是進行基礎層面的探索,并沒有形成一個具體的哲學體系。唐·伊德作為美國當代著名的技術哲學家,對技術哲學和現象學均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有一套自己的技術現象學的理論,其中他所區分的四種關系在技術現象學領域具有重大的意義與影響。本文對其所劃分的四種關系進行了具體探究。
關鍵詞:技術現象學 四種關系 唐·伊德 思想來源
一、伊德技術現象學思想的來源
唐·伊德是美國當代著名的技術哲學家,其在技術哲學領域成就顯著,尤其在技術哲學與現象學方面研究成果頗豐。伊德的哲學思想有其形成的過程,其哲學思想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是在不斷汲取其他學者思想的一個過程。正是因為有了先前的這些哲學思想對他的啟發,伊德才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學理論體系。
二、探究伊德技術現象學中的四種關系
技術現象學是伊德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石,探究了人類與技術之間的基本關系,著眼于人類經驗和知覺的變化過程,確立了技術人造物在人類與世界關系中所發揮的居間調節功能。伊德在《技術與生活世界》一書中提出了一種“人-技術關系現象學”,區分出人與技術的四種關系模式,分別為具身性關系、解釋學關系、它異關系和背景關系。
(一)具身性關系
具身性關系是人類與技術之間最基本、最常見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人類與技術相融合從而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人類會無意識的把技術或者工具當作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并賦予其感覺。伊德將這一關系用意向性公式表述為:(人—技術)—世界。這是一種通過技術的關系,技術展現出某部分的透明性。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表述就是上手事物在使用中的撤退。例如盲人的手杖,在人們使用手杖的時候并不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手與拐杖的接觸之上,人的注意力往往都是集中于手杖與地面的接觸上,這個時候手杖已經成為了他身體的一部分,人們不會意識到它只是一個外在的工具,從而使人與技術完全的融合在一起。可見,具有具身性關系的技術打破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清晰的界限。
(二)解釋學關系
如果說具身性關系是人類身體的延伸,解釋學關系就是人類語言的延伸。伊德曾說:“解釋關系不是擴展或模仿感覺和身體能力,而是語言及解釋能力。”在這種關系中,技術與世界成為了一個整體,伊德將這種關系的意向性公式表述為:人—(技術—世界)。通過這個公式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人類與世界之間存在著一種不透明性,世界并不是直接展現在人的面前,而是通過技術展現的一種表象。技術是現象的解構者,在技術與世界之間不存在明顯的一致性。人類所看到、感覺到的是技術帶來的可看到的范圍內的內容,并不是世界本身的狀態。比如說寒冷的冬天,你通過溫度計判斷出外面很冷,但是你身處溫暖的室內,外面很冷并不是你真實感覺到的。在對溫度計的解讀中,你知道外面很冷,這種解讀有一種即時性,用現象學的術語說,它是一種已經構造好的直觀。但是從知覺上來說,你看到的東西是刻度和數字,是溫度計的“文本”,這時候人與技術的關系就構成了解釋學關系。
(三)它異關系
“在具身關系和解釋學關系中,技術還缺少完全的對象性或者它者性”它異關系是指技術在使用中成為一個完全獨立于人類的存在物,技術成為了他者,一個獨立存在的他者。它異關系用意向性公式表達為:人—技術—(—世界)。技術物品成為了人的替身,可以獨立完成一系列活動。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各種自動裝置,如自動售票機、智能計算機等等,這些自動裝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自動控制和調節。就像伊德說的:“機械實體變成了人類與之相關聯的一個準他者或準世界。”技術總是讓其他事物呈現的某種手段(雖然這一手段本身是成謎的)。而它異性的技術,則是指技術成為人正面與之交鋒的對象,甚至具有一種類似與他人打交道的感覺。當然,伊德指出,“技術的它者性是一種準它者性...比在動物和人那里找到的它者性要弱”。
(四)背景關系
在日益復雜的技術化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類—技術關系呈現出一種機器背景的特征。我們現在生活的技術化社會,身邊充滿了技術人造物,幾乎到處都是,就像生活在一個“技術繭”之中,而人們又通常會忘記這些技術的存在,那些包圍著人類又被人類所忽視的技術物品與人類的關系被伊德稱為背景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技術可以自己運營而無需人的看管,我們只需要控制它的開關,這樣人類與技術的關系是一種瞬時性的關系。在背景關系中,技術不再處在明確的對象化關系中,而是退居背景之中,成為廣義上的“技術環境”。作為背景的技術依然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技術作為一種不在場的顯現,無疑成了人的經驗領域的一部分,成了當下環境的組成部分。”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背景技術雖然在“有焦”關系之外,但是依然屬于人的實際經驗,并不存在一個自在的、與主體無涉的背景,那么可以說,背景技術也已經“具身” 了。在現象學的觀察過程中,技術更多的是一種背景中的技術而不是前景中的技術,讓技術轉變為一種環境中的技術。即使是被人們拋棄的技術,它也可以以垃圾的方式存在于人類的經驗之中。
三、結論
我們不難發現,伊德十分擅長吸納、接受前人的觀點,并與自己的想法相結合從而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觀點。伊德將技術哲學擺脫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把技術引入到一個更加實用更加貼近人類現實生活世界的領域,即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之中。作為具有現象學背景的當代技術哲學家,伊德敏銳地關注到技術經驗與人類知覺的關系,并提供了一種頗具洞見與啟發性的技術哲學理論,技術開辟了新的行為空間,是意義的實現,是我在世界之中的感知覺同一性,是被給予的東西和被理解的東西之間的一致,是身體空間的擴展。伊德的觀點完全揭示了技術現象學的發展趨勢,今后的技術現象學也必然沿著這條道路前行。
參考文獻:
[1] 唐·伊德.技術與生活世界——從伊甸園到塵世[M].韓連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 曹繼東.唐·伊德的后現象學研究[J].哲學動態, 2010(6):104-110.
[3] 韓連慶.技術與知覺——唐·伊德對海德格爾技術哲學的批判和超越[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9,26(5):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