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含于音樂音響形式和豐富的感情。這對新世紀的音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符合音樂藝術的主要特點,又適應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
音樂教育的本質什么?美育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就是通過藝術作品的美,系統地、循環漸進地傳授審美知識和培養審美能力,從而“培養少年兒童感知、理解、感受、體驗、評價、鑒別和創造藝術美的教育”。因此,“藝術課程必須團結審美活動這個核心”,離開審美活動美育將無法進行,失去存在的價值。那么,現在針對《在銀色月光下》談一下這一觀點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感受音樂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起點。
貝多芬說:“音樂它盡管千變萬化,但歸根結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間的橋梁。它能夠確切反應個人和人們的精神品質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識及整個感情世界。”音樂通過人的審美感知,能迅速調節情感,引發共鳴。音樂審美的教育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而且能讓他們的情感隨著音樂的情感而起伏變化,這種交融與碰撞是達到審美教育最終目的的起點。
音樂審美能力的起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學生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主要表現為感知節奏、旋律、和聲、音色等音樂語言要素美感,辨別生活中各種音樂現象的美與丑,體驗音樂享受的感情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重點培養學生音樂審美的感覺能力,在音樂審美活動中注意發展學生的對比、想象和想象能力,培養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情境,營造一種讓學生能夠接受的環境氛圍,讓學生盡快進入課堂學習的角色,在美的氛圍中感受音樂,使音樂審美感知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在《在銀色月光下》我們的教學目標里有一點很明確地表示,“感受、體驗、探究、表現作品情緒、情感”;而教學重點就是感受、表現歌曲。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第一步就是出示課題。將同學們一起帶往新疆塔塔爾族體驗他們的風土人情,感受塔塔爾青年在戀愛中的酸甜苦辣。感受我國民歌的藝術魅力。由此我們看到感受音樂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起點,也是我們音樂教學的起點。
(二)鑒賞音樂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基礎。
鑒賞是整個音樂活動的基礎,在教學中我們應當使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對聽到的音樂有獨特的感受與見解,切實地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鑒賞能力,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聯系,為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在音樂鑒賞中,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最為重要。審美情趣是理解和評價音樂現象的審美特點的能力,健康的審美情趣,是學生就美與丑、趨于高尚、排斥庸俗的思想武器。近幾年來的流行音樂夾雜著一些不良因素,對于學生的音樂審美的趣味性沖擊很大。音樂教育作為學校美育強有力的手段,自然擔當著糾正學生不良的審美趣味,引導他們抵制低級庸俗的音樂現象,逐漸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情趣,有助于學生對一定音樂現象做出正確的審美判斷的責任。審美教育能讓學生從形式、氣質、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從而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和高尚的情趣。
音樂審美標準,是學生鑒賞和評價音樂美的尺度,是審美趣味、審美理想和相應的美學知識的有機綜合。音樂欣賞是一種創造性的審美實踐活動。它的意義在于通過聆聽音樂、理解音樂、實現音樂美的判斷與接受,從而陶冶情操,保持鮮明的個性,形成完美的人格。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先感受音樂的藝術魅力,在對《在銀色月光下》有一定的認知之后需要學生自己分析音樂中所表達的感情,在腦袋中描繪音樂所表現出來的圖畫,并對這一幅幅圖畫進行有感情的描述,要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感受與鑒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審美教育的基礎,它集中體現了音樂審美基本的特點和主要途徑。
因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的存在價值就是通過對音樂音響的聆聽,給人以美的愉悅和陶冶,所以在音樂欣賞等教學過程感受和鑒賞,必須從聆聽音樂開始,避開那些空洞的理論說教,必須讓學生在生動優美的流動音響中感受和體驗音樂的美感,并就此展開聯想和想象,通過發散思維培養創造精神。當然這并不是論文格式范文“天馬行空”式的胡思亂想,而是在標題、歌詞等確定寓意的引導下進行有內容、有目的的聆聽。我們必須廢止全面系統地闡述音樂知識的切入,然后以音樂驗證和說明的教學策略畢業論文,因為前者 否定音樂美具有的不確定性和多義性的一面,而且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妨礙了他們創造精神的培養。
為了實現審美的目標,感受與鑒賞的內容必須是學生樂于接受的,能夠理解音樂的精品,應該通過多種題材形式、多種音樂風格與流派的作品,開闊他們的審美視野,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特別要重視音樂的情感體驗,善于將音樂的內涵轉化為鮮活的情感激發效應。因此,感受與鑒賞的手段要盡量避開全部采用電聲欣賞的策略畢業論文,多開展教師與學生互動性的欣賞活動,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
(三)表現音樂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途徑之一。
在教學中應當注意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挖掘學生的表演潛力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和進行情感交流,并享受到美的愉悅。
動是學生參與音樂藝術活動的重要形式,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表現能力的最佳方式。動,包括耳動——用心聽、感知、聽辨音樂;喉動——用心有表情地朗讀、表達、歌唱;眼動——憑視覺看樂譜,有理解的神、情的表露;手動——有情感地體驗音樂的起伏變化,即興指揮、奏樂、動作表情,即興編舞等;腦動——用腦去感知、體驗、淺析碩士論文、理解、記憶、想象、聯想、思維,用腦去指揮全身各器官按音樂的規律去感知,做到全身心和諧地投入,在音樂美的感染之中動情地唱歌、感人地演奏、協調地舞蹈、著迷地欣賞。
動的范圍涉及思維、語言、形象等多方面。這就是表現在音樂審美體驗魅力所在,表現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欣賞《銀色月光下》之后,就是學生們自己表演了,要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能力,需要學生把握歌曲的內涵,并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時時刻刻的培養學生們的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是表演的藝術,音樂知識通過唱歌、演奏等實踐活動才能體現,從而促使學生感悟音樂的美感。
在這個實踐性很強的環節,首要的不足就是確定要唱的曲目的教材不足。要在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中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必須有精品意識,盡可能選擇經典作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從而保證以高質量的表演曲目為教材,為演唱、演奏奠定堅實的審美基礎。
不論演唱還是演奏,都有嚴格而規范的技術要求。但是,要以“審美為核心”就必須淡化技術難度,降低技術要求,而應該轉化為審美情感的啟動和表現,通過體驗音樂的情感、表達音樂情感逐步掌握和提高表演技術。由于歌曲和樂曲的藝術生命在于審美情感的宣泄和交流,因此,在“表現”領域的教學中,必須“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范唱、范奏是能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審美情感的“經典”方式,其中 蘊含著真實情感的交流與呼喚,而且包含著正確的策略畢業論文的示范。當然,在“表現”領域的教學中,還要注意通過評價環節完成審美教學的全過程,因為唱歌和演奏是音樂美的自我表現,而且是審美互動和交流的全過程,音樂鑒別、音樂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無疑是教學目標之一,應該注意啟發學生善于對自己或他人的演唱、演奏進行簡單的評價。各種綜合性的藝術表演融合了多元文化和多種藝術的基因,要將審美情感作為一根紅線貫穿于各種藝術形式的表演之中。
(四)創造音樂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手段。
創造音樂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創造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在教學中應該通過探索音響與音樂、即興創造、創造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掘學生的審美創造潛能。發展學生的音樂創造才能是音樂審美教育過程的歸宿。學生音樂創造才能的培養和發展,都需要在豐富的音樂欣賞活動和音樂表現環境中得以實現,激勵學生表現音樂,發展音樂創造才能,不但創造出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而且創造出具有豐富情感的音樂審美主體,還是對學生是否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高尚的審美理想和正確的審美判斷的極好檢驗。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該貫穿音樂教學的全過程,滲透各個不同的音樂教學領域,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豐富審美情感,發展審美想象,深化審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總之,以審美為核心絕不是空洞的口號和指令,而是有著豐富內涵的教學基本理念。這提示我們音樂教育的指導原則普遍適用于音樂教學的各個領域。它的潛在效應有待于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開發,從而推動論文范文音樂審美教育目標的實現。不僅是在《在銀色月光下》這一首作品,在我們所有的教學工作中,我們都應該時刻貫穿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課程理念,將音樂教學更深層次的推廣下去。
作者簡介:諸洪君(1988.5—)女,漢族,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學碩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單位:四川省南充市高坪
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