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晶
摘 要:“營改增”后,作為地方財政主要稅種的營業稅退出歷史舞臺,這一舉措推動了我國地方財稅體系的改革。在財政分權的背景下,地方財稅體系的建設有更大的空間,需要通過中央與地方依法重新劃分主體稅種來保障其收入穩定,本文從地方政府的受益性和信息的有效性來分析地方主體稅種的選擇,從而建立新的中央與地方財政收入分配體系。
關鍵詞:財政集權 財政分權 地方主體稅種
2016年5月1日我國將全面試行“營改增”,標志著實行多年的營業稅退出歷史的舞臺。截止2015年,營業稅稅收收入為19313億元,是我國第三大稅種。在分稅制體制下,營業稅稅收收入是完全劃入地方收入的稅種,從收入比例來看,營業稅一直充當著地方財政主要稅種的角色。但2016年后營業稅這一主體稅種逐步并入了增值稅。1994年實施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央地方財政體系一直存在是否分權的爭議,中央財政收入來源明顯多于地方,地方財政困難,“營改增”的實施雖然降低了企業的稅收負擔,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但從地方財政建設角度來說,地方財政主要稅種的重大改革必然要求地方財政體系進行重新梳理和規劃,以此保證地方財政有充足的收入來維持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產品服務等支出。因此,地方財政體系與中央財政體系如何劃分稅收收入,在“營改增”的倒逼下,如何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構建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于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是地方財稅體系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
1、重構地方主體稅種的理論依據
(1)經濟穩定:財政集權對經濟穩定的影響是否正向的,在理論和實踐中都是很有爭議的。例如,在西方民主政治下,執政者為了獲取選民的選票,不斷擴大政府支出,提高選民的福利,產生大量的財政支出,影響正常的經濟運轉,提高物價造成通貨膨脹等,財政集權則容易產生大量的經濟赤字,反而會威脅經濟的穩定[2]。
(2)收入再分配:財政集權下的收入再分配是為了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對高收入者征稅,對貧困者實施救濟。以地方財政為主的財政分權更符合收入再分配中對救濟的要求。中央政府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滿足福利性財政支出的要求,所以增強個人所得稅的累進性就成了必然選擇。
(3)資源配置:公共產品的提供者越來越廣泛,生產更加多樣,以滿足居民的不同偏好;溢出效應增強,居民會遷移到能夠更好地滿足其偏好的地區,從而形成地區間的競爭,促進地方政府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效率。
2、我國財政分權體制下的稅收管理體制
(1)我國地方稅體系現狀
地方稅,是中央稅的對稱,一般而言,地方稅可以分為大、中、小三個口徑。大口徑,是指凡收入權歸屬于地方政府的稅種都屬于地方稅 ;中口徑,是指收入權歸屬地方政府,且由地方負責征收、管理和使用的稅種屬于地方稅 ;小口徑,視為不僅征管權和收入權歸地方,并且稅收立法權也屬于地方政府的稅種才是地方稅 。我國的地方稅體系包括以下稅種:營業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耕地占用稅、契稅、車船稅、資源稅、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煙葉稅,合計11個。
(2)“營改增”后我國的地方主體稅種
地方財政收入不足的問題在“營改增”改革后會越發凸顯,從財政分權的角度,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并不是單純地為了補充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更多地是從信息不對稱和限制中央政府的規模角度考慮,評價其合理性標準是財政分權后,是否可以提高居民的社會總福利。財政分權理論下,將全國性維護市場統一性的稅收劃分為中央稅,與轄區內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建設密切相關的稅種(受益稅)應該定位為地方稅。
3、財政分權地方主體稅種的選擇
(1)房產稅:根據受益角度的標準分析,房產稅是最符合收益稅種標準的。首先,房產稅屬于不動產稅基;其次,房屋的價格或出租的租金變化與地方公共服務水平密切相關。將房產稅作為地方的主要稅種,一方面可以更加科學地評估房屋的價值,以利于房產稅的征收;另一方面也促進地方政府為居民提供更加充分的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以滿足居民的要求。
(2)個人所得稅:除房產稅外,個人所得稅也屬于受益稅,在我國個人所得稅屬于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稅,中央占比60%,地方占比40%,由地方稅務局進行征收和管理。個人所得稅隨著多年來的改革已經日漸成熟,稅基也比較穩定,從收入排名來,多年來一直為我國第五大稅種,雖然目前收入要和中央共享,但未來可以全部成為地方財政體系中的主要稅種,可以有效補充“營改增”后地方財政收入減少留下的缺口。
(3)消費稅:消費稅從性質上也屬于受益稅,即消費規模受到地方政府消費環境的影響。地方政府對消費環境的建設需要從兩個方面予以保證:一是對產品質量的監管和消費秩序維護;二是充足的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消費稅從收入上是全額上繳中央,由國家稅務局征收和管理。消費稅中的11種分類體現的是中央政府對不同消費品的調節作用,這說明中央政府對消費稅中各類消費品的信息收集能力明顯要高于地方政府,所以消費稅在我國并不適合作為地方財政的主要
稅種。
4、結論
綜上所述,地方財政主要稅種的選擇只能以房產稅和個人所得稅為主,但現階段房產稅還處于試點階段,收入總額還比較小,如果想要在短期內彌補“營改增”產生的地方財政缺口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個人所得稅全額劃入地方政府財政是更加實際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杜津宇.“營改增”后地方主體稅種選擇研究[J]. 經濟問題,2016(7):24-30.
[2] 陳嘉悅.“營改增”背景下地方稅體系重構研究[D].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12)
[3] 葛靜.“營改增”后重構我國地方稅體系的思路和選擇[J].稅務研究,2016(5):57-61.
[4] 何耀林. 財政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
[5] 于光遠. 經濟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6] 王喬,饒立新. 地方稅學[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