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為世人所皆知。其中,他最為人們所稱道的便是其浪漫主義小說《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為《巴黎圣母院》的環境設置、情節刻畫、敘述視角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能夠使讀者產生審美的快感,進而使建筑與文學得到了完美的交融。因此,文章便從巴黎圣母院與《巴黎圣母院》之關聯、重要作用、引申與啟示這三個方面,著重從巴黎圣母院及其重要作用的角度,對《巴黎圣母院》及其創作特色、重要作用等進行簡單分析,以借此揭示其不同的內涵,使其具有更加準確的文學定位。
關鍵詞:巴黎圣母院與《巴黎圣母院》 重要作用 引申與啟示
引言:
縱觀人類發展的進程,建筑與文學兩種藝術形態始終是相互影響與借鑒的。建筑不免成為文學創作的主角,而文學,似乎也在以其特殊的表達方式為建筑藝術的發展搖旗吶喊,加油鼓勁。以雨果及其《巴黎圣母院》為例,從雨果、《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三者的淵源中,就不難看出文學與建筑藝術兩者的觀念與精神是相通的,兩者之間的聯系也是緊密的,即都鐘愛于對情感的表達,對大自然和歷史的關注。
一、巴黎圣母院與《巴黎圣母院》
(一)雨果的建筑思想
雨果作為法國十九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是世界文壇的杰出代表與“奇葩”。他利用其一生的時間來鉆研建筑藝術的發展,構建了建筑藝術中所蘊含的象征性語言體系,揭示了建筑與文學語言的深層關系,把建筑藝術所擁有的審美與象征功能一一展示在讀者面前,從而開發了讀者對建筑藝術的審美思維。
以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為例:該作品以一座基督教建筑的名稱命名,足可見建筑藝術對作者創作思維的影響之深;其次,建筑的優與劣,對應于人物的美與丑,恰如其分的為人物形象的塑造與刻畫添磚加瓦,為作品增色不少;最后,哥特式建筑激發了哥特式小說的創作,進而又為建筑與文學之間的聯系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二)《巴黎圣母院》的創作
縱觀十八世紀末以來的一些文學作品,因與哥特式建筑的一系列風格十分相似,存在有共同的基調與文體,所以稱其為“哥特式小說”。發軔于十八世紀中期的“哥特式小說”,是浪漫主義文學大潮中一個特殊的文學流派,在思想和藝術成就上都獨樹一幟。其中,雨果先生的《巴黎圣母院》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它不僅繼承了哥特式藝術手法,而且為其注入了新的內涵:其從故事發生地的選擇、人物形象的塑造、內心沖突的展示等多方面,都成為了哥特式藝術的鮮明注腳,彰顯出不同的藝術風格;但其又完全迥異于哥特式風格中的神秘與怪誕,如并未把恐怖作為小說的主要描寫對象,使作品顯得真誠而真實,這也正是浪漫主義與哥特小說一條鮮明的分水嶺,展現了雨果作為天才作家的才華,以及《巴黎圣母院》拔高于其他哥特小說的實質。
二、重要作用
(一)素材與靈感
哥特式建筑,亦稱歌德式建筑,是介于羅馬式建筑和文藝復興建筑之間產生于法國的一種歐洲建筑風格。而巴黎圣母院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實至名歸的典型代表,向來是大文豪們關注的重點,將它融入作家作品的創作,已然成為他們一種不可或缺的選擇。
首先,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對巴黎圣母院做了學術性的分析,其內容就約占了小說篇幅的三分之一,實屬罕見;其次,巴黎圣母院為雨果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靈感,即來源于建筑上的希臘字母“ANARKH”,為雨果的創作提供了動力;最后,小說的目的是以建筑藝術為題材和背景,進而揭示出人性善惡的主題。而小說中有單獨一章論述保護文物建筑的觀點,足可見雨果對建筑藝術的情有獨鐘。在《巴黎圣母院》的創作過程中,他仍不忘將其獨特的建筑美學思維貫穿其中,將建筑與文學完美的加以融合,以期創造最好的藝術效果。
(二)背景、環境與視角
雨果把巴黎圣母院作為小說創作的標題,足以表明巴黎圣母院作為小說故事發展的主要環境與背景的重要作用與地位。在其創作的過程中,作者曾先后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考察了巴黎一些舊址遺跡,尤其是巴黎圣母院的發現,為故事提供了豐富的視角與材料:首先,巴黎圣母院是小說的特定場景,是人物活動、情節發展的主線與依托。《巴黎圣母院》共計十一卷的篇幅中,依次出現的哥特式建筑就有法院大廳、哥特廣場、圣母院教堂、哥特式住宅等;其次,巴黎圣母院是小說主要的敘述視角。作者對圣母院的歷史以及建筑細節部分的描述,就如同文學的全知全能的敘事方式,發展了故事情節,刻畫了主要人物,交代了事件背景,以其獨特的敘述視角完成了小說的創作。
(三)巴黎圣母院與小說人物的聯系
在《巴黎圣母院》這一作品中,建筑(即環境)與人物的關系具體體現在卡西莫多、克洛德·孚諾洛和愛斯梅拉達三大人物形象中。
卡西莫多的命運:他人生的每一階段都伴隨著圣母院的出現,其感情、生活軌跡與建筑密不可分,而圣母院也成為卡西莫多對這個世界的精神寄托;克洛德·孚諾洛:用人生的歷程完成了對圣母院石刻字“宿命”的書寫,于是,成為了作者雨果建筑觀的代言人,體現了作家的建筑觀點;愛斯梅拉達:小說中最重要的女主人公,天真單純,純潔善良,不正好與巴黎圣母院的圣潔與神圣相互輝映嗎?人與建筑的巧妙契合也不過如此吧?
三、引申與啟示
從上文的敘述中可以看出:建筑、文學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微妙的:建筑目睹了人來人往與生老病死,人賦予建筑以生命與靈魂,文學則在精神上滋潤人心。《巴黎圣母院》是表現人類不幸命運的悲劇, 也是一曲高揚人道主義旋律的頌歌,它與巴黎圣母院這座雄偉的建筑相結合,使其具有了靈魂和生命,成為了人類文學史與建筑史上兩個華麗的瑰寶,值得世人珍惜。
參考文獻:
[1] 劉志基著.漢字文化綜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法)雨果著,管震湖譯.巴黎圣母院[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3] 劉安海,孫文憲著.文學理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 (法)雨果著,柳鳴九譯.雨果論文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宋瑞(1989-),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四川省圖書館,主要從事文學、法學與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