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雨
摘 要:本文在國內外相關的研究基礎上,對腐敗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分類,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工序流程化在建立腐敗預防體系中的作用、特點及其在政府工作中的運作方式,對政府、企業建立和實施腐敗預防體系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價值。
關鍵詞:腐敗原因 政府工作 工序流程化
1 引言
本文探討了將工序流程化應用于政府工作中,通過重新識別核心業務、關鍵環節,將流程分解成小的單元,實現權力分散,建立監控體系,輔以信息系統等手段,將整個流程工序化,從而壓縮腐敗滋生的空間,實現腐敗預防。
2 腐敗產生的原因概述
本文根據國內外學者研究腐敗產生原因的切入點不同將觀點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稱為“發生腐敗的單因素行為”。代表人物如美國學者羅伯特.克利德,其在《控制腐敗》一書中具體分析了腐敗行為產生的動機和條件,并提出了兩個公式:
(1)腐敗動機=賄賂所得-道德損失-[(被發現和制裁的機會)×(所受處罰)]>薪金+廉潔的道德的滿足感。即當賄賂之所得減去從事該行為所承受的道德損失和法律風險后仍大于其合法收入和廉潔帶來的道德滿足之時,官員就會有產生從事腐敗行為的動機。
(2)腐敗條件=壟斷權+自由處理權-責任制。也就是說,當官員享有壟斷權和自由裁量權而又無須對權力的行使承擔必要的責任時,也就具備了從事腐敗行為的條件[ 1 ]。
第二類稱為“發生腐敗的系統性行為”,這一類觀點認為腐敗產生的原因是系統性的、復雜性的,受個人的、社會的多種因素影響,其主要是從社會的制度不健全,監督機制軟化、權力過于集中等角度進行了分析。
3我國營商環境與腐敗的產生
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10年營商環境報告》,通過10個商業監管指標對各經濟體進行排名。這些指標所測量的領域包括:在企業開辦和運營、跨國界貿易、繳稅、關閉企業等方面為符合政府規定所需花費的時間和成本。本文擇選了“開辦企業”和“申請建筑許可”兩個指標進行分析。其中,
在“開辦企業難易程度比較”要素中,中國排名第78名,平均需要14個程序,38天時間,成本(占人均國民收入的百分比)4.9%。遠低于新加坡、美國和中國香港。 “開辦企業”是指一家有限責任公司從登記注冊到正式運營所需要完成的步驟、時間和費用;“程序”是指企業辦理登記所需要的程序總數;“時間”是指企業登記所需要的總天數;“成本”是以占有該經濟體人均收入的百分比形式加以記錄,包括所有官方費用、法律或專業服務費用。從表1可知在我國開辦一家企業所需要經歷的程序多,耗費的時間久、成本費用高。
在“申請建筑許可難易程度比較”指標中,中國同樣排名第78名,平均需要37個程序,336天時間,成本(占人均國民收入的百分比)579.2%。同樣遠低于新加坡、美國、德國和中國香港。 “申請建筑許可”是指建造一座倉庫所需要完成的步驟、時間和費用,包括申請規定的許可證、批文,辦理規定的公示和查驗,以及接通水電的整個過程。從表2可得出同表1的結果。有效的程序應該是步驟數目和時間較少,出現貪污腐敗的問題的機會也越少。
4 基于工序流程化的政府工作模式設計
工序流程化要求對每一個單元的運作都做出詳細嚴謹的監控,留下文件說明或記錄,從輸入到審核直至最后程序完成,每一個環節都受到嚴格的控制,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有提示,只有更正問題按要求完成,才能進行到下一個環節。同時,若發生腐敗行為,能跟蹤到每一個單元,查驗每一個單元的正確性和合法性。
政府部門在具體實現過程中按如下步驟進行:
(一)通過重新識別部門的規章制度,各人員的權力有效范圍,找出可能產生腐敗的工作業務。
(二)對該工作業務進行分解。
針對識別出來的核心工作,重新制定該項工作業務的專項操作規程,將其流程進行工序分解。分解的原則:
1.盡量削弱每一個單元的影響力,不使某一個單元對該項工作有重大影響;
2.要符合實際情況,分解的每一個單元應該是簡單的、可操作的,能進行定性或定量衡量的;
3.分解的單元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其數量應該考慮到實現高效率的目標;
4.分解的單元可與信息系統相結合的,能公開的。
使行賄人所面對的對象很多或者行賄他們不能對自己的目的起到有效作用;官員的權力被壓縮,使得其不能對某個工作流程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喪失腐敗的條件。
(三)根據分解的單元制定相應的監控制度
根據每一個單元的情況,找出其需要輸入的“文件”和輸出的“結果”以及產生的佐證材料,制定相應記錄控制制度,使得其材料可查詢。
(四)采用信息系統方式,對每一個單元的運作情況能實時公開
將分解后的工作納入信息系統,能夠通過一種或多種手段公開該項單元的實時情況。
(五)實施和檢查
根據該項工作業務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予以檢查。當出現如下條件時政府部門必須對該項工作的分解和落實情況實施檢查。
1.該項工作發生了腐敗案件;
2.收到對該項工作涉及人員的腐敗舉報(含匿名舉報)或投訴的;
3.上級部門認為需要重新識別的;
4.部門機構出現重大人員變動和調整的。
(六)根據計劃-實施-檢查-改進(PDCA)原則,不斷優化流程,完善制度。
通過PDCA原則,持續改進該項流程,不斷優化,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時,繼續挖掘潛在的沒有考慮到的單元,或低估了的某個單元,通過添加、取消、合并、重排、簡化等方式,優化工序流程。
參考文獻:
[1] 顧愛華,王英玉,胡曉東. 論反腐倡廉巾的程序監督[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4,6(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