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貴州省是西南地區巖溶石漠化分布面積最大的省,根據省國土廳調查報告石漠化面積達到32476.73平方公里。本人2014年至2016年參加貴州省大方縣石漠化辦公室的石漠化設計和治理工作,工作中結合設計要求,提出運用小氣候效應進行模式設計和品種選擇,確定石漠化等級規劃區內植被選育,取得良好效果。現就項目實施中的小氣候效應運用作一個小結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小氣候效應 石漠化治理 選育 植被
1引言
石漠化就是“石質荒漠化”的簡稱。指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和巖溶的自然背景下,由于受人類活動干擾,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壞,導致土壤嚴重流失,巖石大面積裸露或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現象。貴州喀斯特地貌土層薄陡坡多,暴雨沖刷力強,植被破壞后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生產力衰退,地表石漠化現象突出,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因此開展石漠化規劃治理迫在眉睫。石墨
2石漠化治理規劃設計模式
2.1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主要是對具有天然下種或萌蘗能力的疏林,無立木林地、宜林地、灌叢實施封禁,保護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長,并輔以人工促進手段,促使恢復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主要選擇自然植被條件好,人口分布稀疏,交通條件差的地方。這種方式成本低,經濟回報不顯著。
2.2經濟育林
經濟育林主要是以人工育林為主,選擇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的植物進行育林,通常是以經果林和中藥材為主。選擇自然環境條件較好,氣候、地形、地貌、土壤都適合的地方。這種方式成本高,經濟回報顯著。
2.3防護育林
防護育林也以人工育林為主,選擇根系發達固定土壤能力強的植物進行育林,防護林區域內一般廣泛種植糧食作物或經濟作物,通常是以經果林和中藥材為主。不僅選擇氣候、地形、地貌、土壤條件好,還要選擇人口分布較多、交通條件好的地方,這種方式成本不高,經濟回報顯著。
3石漠化規劃設計的小氣候分析
3.1光照強度與變化
光照強度是指單位面積上所接受可見光的能量,簡稱照度,單位勒克斯。氣象學上通常用日照時數表示光照強度。由于植物對光能的吸收,隨著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其到達地面的光照強度越大,因此石漠化程度越低植被生長越好,群落結構越合理。
3.2氣溫強度與變化
白天石漠化地區的氣溫變化特征與光照強度變化特征相似,但是由于植被遮蓋少,空氣的流動性好,巖石裸露多,升溫快降溫也快,溫度日較差大。附著石漠化程度加重溫度日較差越大,從而影響植被群落結構合理形成。
3.3大氣相對濕度變化
石漠化地區大氣相對濕度的日較差也較大,而且附著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其小氣候環境內的大氣相對濕度的日較差越大。小氣候環境內的大氣相對濕度是保溫保濕的重要指標,決定著石漠化改造后的植被群落合理形成。
3.4土壤濕度變化
石漠化地區土壤濕度附日照強度變化大,由于其土層薄貯水保水能力差,裸露巖石或礫石吸熱升溫快,水分蒸發迅速,使土壤濕度變化大。土壤濕度的變化影響著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進而影響到有機質的分解進程,引起土壤酸堿性變化,造成養分失調、根系壞死。因此土壤濕度的變化是決定石漠化治理的重要因素。
4根據小氣候效應進行品種、模式選擇
4.1石漠化程度劃分
根據貴州省發改委公布的標準,劃分為無石漠化、潛在石漠化、輕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強度石漠化五個等級,按照小氣候特征并根據林地土壤條件和樹種生物學特征,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植物種類進行植被最佳配置。
4.2無石漠化區域
這種區域土地平整,具有良好的生態小氣候,是當地主要耕地,選用防護育林模式。選擇一年齡構樹實生苗與一年齡藏柏容器苗進行混交種植,達到保持原有優良小氣候和防治土壤退化的目的。
4.3潛在石漠化區域
這種區域多為坡度小于20°的坡耕地,有較好的生態小氣候,也是當主要耕地,選用防護育林模式和經濟育林模式。選擇市場前景好、產量高、經濟效益顯著的一年齡優質果樹,擬選品種為艷紅桃、迎慶桃、金秋梨、脆紅李、青脆李、紅板栗、早實核桃、軟子石榴等。采用分區分片種植構成區域林帶,形成良好的小氣候環境,既有良好的經濟收入又可防止形成石漠化。
4.4輕度石漠化區域
坡度小于30°的坡地,已有明顯的石漠化小氣候特征,主要采用經濟育林模式,除選擇市場前景好、產量高、經濟效益顯著的一年齡優良果樹外,還應合理種植本土中藥材,主要選擇多年生杜仲、黃柏、皂角、厚樸等喬木藥材。采用連片種植構成林帶,形成良好的小氣候環境,同樣既有良好的經濟收入又可阻止石漠化。
4.5中度石漠化
坡度小于45°的坡地,有明顯的石漠化小氣候特征,主要采用封山育林模式,選擇種植根系發達適應性強的本土喬木、灌木和牧草。喬木選杜仲、黃柏、厚樸,灌木選多年生金銀花、前胡、金蕎麥等中藥材。以喬木為,采用連片種植構成林帶,形成良好的小氣候環境,同樣既有良好的經濟收入又可阻止石漠化。
4.6強度石漠化
坡度大于45°的坡地,有最明顯的石漠化小氣候特征,部分區域寸草不生。主要采用封山育林模式,選擇根系發達適應性強的本土喬木、灌木和牧草,以灌木和牧草種植為主。主要選擇多年生金銀花、前胡、金蕎麥等灌木,牧草選用根系發達的鴨茅、白脈根、黑麥草、白三葉草等。采用連片種植構成防護植被,逐步改善小氣候環境,可阻止石漠化進程。
5結束語
石漠化治理的關鍵和最終目的就是恢復植被,但是石漠化地區多為貧困地區。在全國開展扶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石漠化綜合治理及項目實施,既要秉承恢復植被的石漠化治理宗旨,又要達到脫貧攻堅的目的,在設計和實施中,選擇有經濟效益的植被種植為主。實施地區經過幾年的植被恢復,石漠化將得到有效遏制,區域經濟也會不同程度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貴州省大方縣巖溶地區2015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果寶河小流域)初步設計》畢節市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編制;
[2] 《貴州省大方縣巖溶地區2016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初步設計》畢節市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編制;
作者介紹:蔣基勇,畢節市氣象局氣象應用氣象工程師,畢節市農村綜合經濟信息中心主任,長期從事氣象、農經信息為農服務工作。2014年至2016年參加大方縣石漠化辦公室石漠化設計和治理工作,有豐富的氣象服務和農經信息服務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