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時下鄉村振興計劃的發展趨勢,通過對文化空間及生態空間的解讀,明確傳統村落的建構應多注重文化生態空間,即一個有著特定的文化形態、特定的空間區域、特定的時間節點,以及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全方位系統
建構。
關鍵詞:文化空間 生態空間 文化生態空間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正如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鄉村振興計劃正成為處于這個時代的我們為之奮斗的目標。要做到以上幾點要求,自然離不開對傳統村落空間的建構;正因如此,傳統村落空間的研究無論從何種角度上都有了逐步完善的趨勢,人們的視角從空間的基本屬性——形態空間,開始向著空間的內涵屬性——文化空間的方向實現著轉變,但在建立健全系統的文化生態空間之前,仍有些許方向是需要有待明確的,這便是此次急待討論的主題。
文化空間
20世紀末,空間性結構越來越受到哲學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視,哲學家們則“把研究基礎建立在時間性的空間秩序概念之上,由此導出空間相位的性質”。 “實際上,在所謂的現代社會中,空間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亨利·列斐伏爾也曾這樣預言過 。同時,他還認為,空間不是單純的幾何學或地理學概念,盡管在建筑學、地理學以及城市規劃學中有許多關于空間、景色、鄉村和城市的描述,但實際上,空間時刻都表現出它的文化屬性。
“文化空間”是某一種文化周期性地在特定空間中的展演或交流,是文化、空間、時間的結合體。不單純是文化、空間的合并,也不是一種或多種單純的文化或者藝術形式[1]。而是指人的特定活動方式的空間和共同的文化氛圍,即某種文化傳承、交流、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整體空間,其中包括特定的文化形態、特定的空間、既定的時間。而生存與其中的各種文化形式需要具有活態性、延續性以及代表性等特性[2]。
正因如此,文化空間也就是文化生存、發展以及交流的場所,它是特定空間、時間、以及存在于其中某種文化、或多種文化的統一體。而這種統一體極具變化性,這種改變不僅有著摧枯拉朽式的趨勢,也同時有著兩大對立派別的相互制約[3]。從社會、歷史、空間相統一的角度認識文化,在這樣的視域中,文化空間“任何情況下,都是場域、時間與精神的互相作用的過程,這便是和諧的韻律。”
生態空間
生態學這門科學是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Ernst Heinrich Haeckel)于1886年創立,他把生態學定義為研究有機體及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亞瑟·喬治·坦斯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的于1935年在著名論點中指出:只有在我們從根本上認識到有機體不能與其所處的環境分離,而與其環境形成一個自然生態系統,才會引起我們的重視[4]。
與西方相比“生態”的概念雖在中國古代不曾出現,甚至在近代也是從西方其它學科發展而來。中國傳統中“自然”一詞并非現代理解的大自然,而被理解為天地萬物、自然造化,是事物自然而然的狀態,是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大生態”境界。
我國自古地域廣闊,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氣候帶分布明顯。其反映在傳統民居環境中,包括村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住居與地形的契合,村落及居住的綜合防御能力、便利程度,以及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資源利用等方面[5]。因此,自然生態可以理解為因自然條件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以及人與生物圈的相互關系。
依托于自然生態空間,以此來組織并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和活動,并以此形成的社會觀念、文化模式,以及在傳承并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制度、宗教、民俗、藝術、審美、心理等諸多領域的發展[6],由此而形成的形態各異、特征鮮明的物品展示成為了社會文化屬性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所呈現出持續的、穩定的發展脈絡,是對生活中在此人們、對歷史文化、對社會關系的尊重與延續,是文化傳承的
載體。
文化生態空間的構建
傳統村落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時下好的政策指引,然而,如何建構卻成為我們這代人肩負起的光榮使命和偉大事業。以文化形態去構建,只能顯示出對文化空間理解的匱乏與不足,以自然生態去構建,卻又少了對空間傳承與發揚的深度考慮。至此,文化生態空間的構建,既要立足于空間本身的特性,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人的系統性因素,不失為時下傳統村落建構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亨利·列斐伏爾著.曉默編譯.空間的生產[J].建筑師,2005年第5期.
[2] 王思婧.基于文化空間的新絳光村村落環境整體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5.
[3] 馮雷.當代空間批判理論的四個主題——對后現代空間論的批判性重構[J].中國社會科學,2008,40-51,204.
[4] 傅璟.中國傳統民居環境生態特征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6.
[5] 荊其敏 張麗安.世界傳統民居—生態家屋[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6] 管彥波.生態人類學視野下村落的生態結構與功能探究——以西南民族村落為考察的重點[J].創新,2017年第5期.
[7] M.ヤ ン マ :《空間の概念》,高橋毅·大槻義彥訳,東京:講談社, 1980年,第16頁。
[8] アン リ·ル フェーヴ ル :《空間の生産》,斎藤日出治訳,東京:青木書店, 2000年,第558頁。
[9] Henri Lefebvre, Rhythm analysis, London,Continuum,2004.
作者簡介:彭茂龍 (1988—),男,漢族,江西南昌, 本科 ,講師 碩士 單位: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傳統民居村落、BIM應用技術。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課題“基于集體記憶的傳統村落空間形態傳承與再造研究——以井岡山地區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G2016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