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香霖
記憶是人腦對于過去經(jīng)驗的保存和再現(xiàn)的心理過程,即思考過的問題、感知過的事物、體驗過的情感、練習過的動作等經(jīng)驗在人腦中的保持。但是人的記憶不可能十全十美,難免有時候會出現(xiàn)差錯。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jīng)歷,“我感覺自己以前來過這個地方”或“這個地方曾經(jīng)在夢里出現(xiàn)過”,除非你真的來過這個地方,而后因為某種原因又忘記了這件事,那可能就是因為你產(chǎn)生了錯誤記憶。當一個人錯誤識別自己學過的新詞或對未曾發(fā)生的事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時,這時候就發(fā)生了錯誤記憶 (李宏英 & 隋光遠, 2003)。
錯誤記憶是對過去經(jīng)驗和事件的錯誤認知。英國心理學家Bartlett最早發(fā)現(xiàn)了錯誤記憶這種現(xiàn)象,在一次實驗中,他讓學生閱讀印第安的一個民間故事“幽靈戰(zhàn)爭”,每過一段時間讓學生復述一次這個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描述當然越來越不清晰,故事的一些內容被忘記,但是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保持故事情節(jié)的完整性,這就是錯誤記憶的典型現(xiàn)象。
內隱記憶是指被試在做某些任務時,大腦的信息自動起作用,幫助被試回憶,更好完成任務的記憶。被試對信息的提取是無意識的,自動加工的。外顯記憶是指被試在回憶和再認時都是有意識的。有研究表明,即使對被試警告,即被試有意識控制下,被試仍然會產(chǎn)生錯誤記憶,由此可以推出錯誤記憶可能是因為無意識的作用,也表現(xiàn)了錯誤記憶的頑固性,如警告和獎賞無法避免錯誤記憶、遺忘無法抑制錯誤記憶,重復學習和來源檢測仍然會產(chǎn)生錯誤記憶(郭秀艷, 萬璐璐, 郭曉蓉, & 魏知超, 2005)。
錯誤記憶理論模型有內隱激活反應假設和模糊痕跡理論,內隱激活反應假設由安德伍德提出,指在學習階段被試通過對學習項目的加工從而激活了這些實際上并未呈現(xiàn)的關鍵項目,并在后來的回憶和再認測驗中表現(xiàn)出對這些項目的錯誤回憶或錯誤再認。記憶痕跡可以用模糊痕跡理論(Brainerd C J, Reyna V F, Ceci S J,2008)解釋,記憶有逐字痕跡和要義痕跡兩種,逐字痕跡指記憶的物理痕跡,一般指可以用書面描述的信息,要義痕跡是指記憶的意義,正確記憶來自于逐字表征而錯誤記憶來自于要義表征。
人們的記憶在一生中呈現(xiàn)倒U型發(fā)展趨勢,不管是正確記憶還是錯誤記憶,即幼兒到青少年這段時間人們的記憶容量在不斷的增加,大概在13歲左右達到記憶的頂峰,然后保持一個固定的水平,到了30歲左右,開始下降。
錯誤記憶不僅是自己對當時記憶的錯誤認知,更有可能被他人誘導而產(chǎn)生錯誤記憶,許多心理咨詢師在詢問患者童年經(jīng)歷時,患者會多次提取自己的童年創(chuàng)傷性記憶,在多次回憶并加以想象過程中,可能會表達一些事實并不一樣的記憶。在交通事故鑒定中,假如讓目擊證人多次重復另一場交通事故的錄像,那么目擊證人在法庭上的陳述極有可能與事實不符,因為錄像扭曲了他的記憶,研究表明關聯(lián)性對錯誤記憶有顯著影響,當測試項目和記憶項目無關時,既沒有真實記憶也沒有錯誤記憶。這表明真實記憶和錯誤記憶其實是同源的,真實記憶是錯誤記憶的來源(郭秀艷, 周楚,& 周梅花,2004)。在目擊證人誘發(fā)的錯誤記憶中,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是目擊者的辨認,研究((胡娟 & 劉成剛, 2007))表明影響目擊者辨認的幾個因素有種族,當目擊證人與罪犯是同一種族時,目擊證人的辨認效果更佳,其次是罪犯在列與否,當罪犯在列時,目擊證人對罪犯的辨認更為嚴格,再次是同時隊列與相繼隊列,相繼隊列的呈現(xiàn)方式更有利于目擊證人做出準確的判斷,最后是指導語,目擊證人辨認之前的指導語對罪犯的辨認也有很大影響。
目前研究者更多關注于如何可以減少錯誤記憶的產(chǎn)生,許多決策方面的認知偏差都和記憶錯覺有關系,“事后諸葛”和“早知如此”是人們在評估自己的記憶時出現(xiàn)錯誤造成的,當事情發(fā)生后,人們不能確定事情發(fā)生的心理狀態(tài),更不能知道自己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不太可能知道自己當時對事情的判斷。事件發(fā)生當時的情緒可以影響錯誤記憶,但是不可以消滅錯誤記憶,在各種場合,人們都會注意并記住事情的片段,還可能將其看作一般的規(guī)律的表現(xiàn),雖然這些事情的片段不過是偶然出現(xiàn)的。錯誤記憶不僅是局限于心理學實驗室的研究課題,還是一個社會多方面關注的問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記憶錯覺,防止發(fā)生不必要的錯誤。研究錯誤記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錯誤記憶,盡可能減少錯誤記憶的發(fā)生,利用錯誤記憶趨利避害,發(fā)揮錯誤記憶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Brainerd, C. J., Reyna, V. F., & Ceci, S. J. Developmental reversals in false memory:a review of data and theory.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8,134(3):343-382.
[2] 李宏英,隋光遠.錯誤記憶研究綜述[M].心理科學,2003,26(3): 512-514.
[3] 郭秀艷,萬璐璐,郭曉蓉,魏知超.錯誤記憶的無意識機制初探[J].心理科學,2005,28(2):362-367.
[4] 郭秀艷,周楚, 周梅花.錯誤記憶影響因素的實驗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4,10(1):3-8.
[5] 胡娟,劉成剛.錯誤記憶的應用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7,30(3), 64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