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丹
摘 要:家庭暴力一直都是社會較為關注的話題,受害者多為女性,實踐中常有受虐待婦女不堪忍受暴力折磨,將丈夫殺害的案件發生。這一現象并不僅是我國存在的問題,也是世界的熱點現象,各國為了解決這問題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與法律規定。我國不少學者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尤其在針對家庭暴力下的施暴行為與殺害行為不同步進行時,是否適用正當防衛的問題上,理論與實踐中都存在較大爭議。因而,分析家庭暴力中正當防衛的含義、特點,研究國內外這方面的制度理論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家庭暴力中婦女正當防衛遇到的困境,并在借鑒國外研究及經驗的基礎上探討其相關完善建議。
關鍵詞:家庭暴力 正當防衛 困境 完善
一、家庭暴力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反家庭暴力研究相對較晚,至20世紀90年代家庭暴力才作為法律概念出現,2001年《婚姻法》中明確對其作了禁止性規定,將它納入法律保護的范圍,才在立法上跨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但對反家庭暴力仍沒有體系規定。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暴力頻發,影響及危害也不斷擴大,為了現實需求,2015年3月兩高、兩部聯合發布了《關于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同時在2015年12月還通過了《反家庭暴力法》,對其進行了具體規定。同時我國刑法中也一直對此方面有保護規定,間接體現在由家庭暴力引發的一系列罪名,如故意殺人罪、虐待、遺棄罪等。雖然立法在不斷完善保護制度,但婦女反抗家庭暴力而引發的行為是構成犯罪還是成立正當防衛仍值得關注。
關于家庭暴力的概念,有英國學者認為,它是指生活中男性伴侶為了支配和控制女性,在他們關系維系時或結束之后對女性一方所實施的凌虐和暴力行為。[1]顯然,這一定義并不完備,它僅與男性伴侶對女性實施的暴力,根據現實的情況來看,家庭暴力的對象并不限于此,它還包括如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間等其他家庭成員之間實施的長期虐待行為。我國臺灣地區則將其定義為,是家庭成員間實施是身體上或精神上的不法侵害行為。我國在2015年出臺《反家庭暴力法》后,對其概念進行了明確規定,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2]
二、家庭暴力的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刑法制度,刑法中明確規定,為保護法益免于遭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針對不法侵害人實施的防衛行為,在相當強度內造成傷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承擔刑事責罰,它是一種“正對不正”的行為,是一項責任阻卻事由。在家庭暴力中,婦女對丈夫暴力的反抗該如何界定,能否對丈夫的暴力實施防衛,何時防衛等問題都是值得思考。從傳統理論而言,要成立正當防衛,必須符合幾個條件,對于家庭暴力中的正當防衛亦如此,否則仍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首先,防衛起因上,實施防衛行為有必要的前提,即不法的現實性,要求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對于家庭暴力中的防衛,毫無疑問,它符合的起因,家庭暴力并沒有存在的合法性,其行為的實施必然傷害到了另一方的身心健康權益等,是一種不法侵害,甚至是一種犯罪行為。
其次,防衛意識上,成立正當防衛要求行為人認識到不法侵害正在發生,且出于某種目的、保護自身或他人的權益。而家庭暴力作為一種長期且反復的不法行為,受暴力侵害的婦女往往能夠清楚的認識到暴力行為的發生,且具有防衛自身免受暴力侵害的目的。
再次,防衛對象上,要求必須針對的是不法侵害人,無論基于什么理由都不得對其他的無辜第三人進行,且對于防衛對象不要求必須具備行為能力或責任能力。而家庭暴力而言,其針對的對象是實施家庭暴力的人,而不是其他家庭成員,在這點上理論與實踐都并無什么爭議。
再者,防衛的時間上,一般來說,正當防衛要求侵害正在進行,即具有緊迫的現實危險性,不得提前,也不得在結束后實施防衛,否則都不成立。由于家庭暴力的不法侵害具有特殊性,因此,在談論防衛時間的問題上,我國理論上還存在較大的爭議,具有會在下面進行闡述。
最后,防衛的限度上,要求行為的實施應與不法侵害具有相當性,不得超過合理的必要限度。在理論上,關于防衛限度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主要有“基本相適應說”、“必須說”及“適當說”等,[3]211第一種觀點認為只要防衛行為造成的損害從大小、輕重等方面大致相同即可,不要求等同;第二種認為,應根據實際全面衡量,只要客觀上有必要、有效制止即可,采取的行為強度大于、小于或相等都可以;第三種則稱,防衛人實施的行為強度正好足以制止不法侵害,沒有造成侵害人更嚴重的或其他不應有的危害。[3]211而我國在實際上,對于正當防衛一直采取較為嚴格的態度,因此,在處理家庭暴力案件時,對其針對防衛的認定就存有較大的爭議,具體在談論困境時再進行探討。
三、家庭暴力中婦女正當防衛在我國司法中存在的困境
前面我們討論過,對于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實施防衛,造成施暴人傷害的,往往仍會構成正當防衛,這并無爭議。但是在對施暴時不敢反抗,而是之后趁丈夫睡熟或不備將其殺害的行為,是否構成,則存在較大的爭議,而且在實踐中,這一類案件并不少,因此,在司法中會出現兩難,將其認定故意殺人,其刑罰又較重;不將其歸罪又無法律依據。造成這種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正當防衛的防衛時間認定過于嚴苛
正當防衛的成立要求的最關鍵要素之一就是“不法侵害正在進行”,[3]201即在時間上有限制,不能超前也不能在結束后實施。通常我們認為不法侵害的實施以著手的時間為其時間開始的標準,只有這種行為在開始后并處于持續的緊迫危險之中,防衛人才可以進行正當防衛。在針對常規的不法侵害進行正當防衛時,其行為結束意味著相對已處于相對安全狀態或者行使防衛權也無法再挽回傷害,防衛已無意義,因此防衛權消滅,符合立法的目的與價值。但是對家庭暴力而言,可能會一次比一次嚴重,只要受虐待人不反抗就得一直忍受下去,不僅身體常造成暴力侵害,心理也遭受長期的傷害,無法獲得安全感。根據前面我們對家庭暴力的分析,它有著特殊性,與一般的一次性暴力或侵害行為并不同,它具有長期且循環反復性,施暴人從實施第一次行為開始,其侵害行為就一直處于持續的過程中,即使一次家庭暴力結束后,也不等于是其不法侵害就結束。在此情形下,不加區分的嚴格遵循正當防衛的時間限度,處理具體案件時會顯得對受虐待人不公平。將其要求的“正在進行”這一時間限度,生搬硬套的用在家庭暴力下的犯罪中,將大量的婦女反抗家庭暴力的行為排除在正當防衛制度的范圍外,導致其在定罪量刑中偏重,造成司法者也不想看到的結果,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對“正在進行”把握過于嚴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