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為
(華南理工大學 廣東廣州 510641)
在本科階段的中國建筑史課程中,得到的對古建分類的一個基本認知就是,古代木構建筑主要分為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有時候會把干欄式也并入其中,作為三大(四大)結構類型。了解這種分類方法后,在各地看到不同的古建筑,一般可以快速對其分類。但弊端在于對建筑的認識往往僅限于簡單的分類,對于其建構的思維方式,歷史的淵源,各種建筑建構方式之間的影響和關系,難以有進一步了解,而這恰恰又是建筑史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所以只了解課本介紹的機械分類方式,是比較可惜的。
從建構思維的角度看古代木構建筑,則會分為層疊式和連架式兩種大致的傾向。層疊指的是稱重結構的分層疊砌;連架指的是承重結構的分架連接。這是兩種思維上本質不同的建構方式,其源頭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的穴居和巢居。兩種思維方式下建構而成的建筑,隨著歷史的前進和技術的進步,不斷地改良和發展,并且時不時的有交融和借鑒,總體上形成了我國豐富的木構建筑歷史。井干結構和穿斗結構,則分別是層疊型和連架型的原生形式,至于抬梁式,只是一種次生形式,不宜和井干式穿斗式并列。這樣一來,大多數木構古建筑都可以歸納入層疊式和連架式這兩條線的范疇中,并比較容易地找到它們之間的傳承和互相影響的關系。
表面上看只是兩種不同的建筑結構分類方式,但它們卻會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機械的分類方式雖然簡單方便,卻抹去了背后隱藏的淵源和傳承關系,讓人傾向于把歷史看成“平的”。以建構思維的角度來看,則可以看到比較完整的歷史信息,看到一個有時間線的“立體的”歷史。而歷史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了解事物的淵源和發展過程。所以從建構思維的角度進行分類對于學習研究歷史是更有益處的。
以建構思維的角度來分類,也解決了我的一個疑惑——為何中國木構建筑中普遍存在斗栱這個構件。本科中建史課本上對于斗栱的介紹,只提及了宋鋪作和清斗栱的類型和特點差別,唐宋斗栱宏大,出檐深遠;清斗栱則細小繁復,更偏向于裝飾作用。對于斗栱功能的介紹,只簡單說是結構作用,用于挑檐。我的疑惑在于,只是用木結構做挑檐的話,有很多更簡單的方式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為何一定要做如此結構復雜,甚至顯得華而不實的斗栱?
在簡單了解了斗栱的起源及發展軌跡,并閱讀了陳明達的《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技術》后,才算初步解開了這個疑惑。斗栱的存在并不是因為結構上必須這么做,也不是有某個人發明了斗栱。它是在一種建構思維(層疊式)的影響中,在非常長的時間跨度中不斷演變,逐漸成型的一種特殊構件。起初主要確實是起結構作用(雖不是特意為結構而為之),而后慢慢變成了人們認知中約定俗成的等級象征標志或文化符號。斗栱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壘木成壁的井干結構。利用木材縱橫交錯堆疊形成懸挑的做法,也在一些早期的橋梁中可以看到;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后,在東漢的石闕中可以看到相同的縱橫交錯堆疊懸挑手法,同時在畫像磚上看到,也出現了斗、栱的原型和它們組成的縱架體系;再往后期,出現了更大體量的建筑,需要多個“井干架”來支撐屋頂,同時結合了之前的縱架斗栱,縱橫結合以后,演化成了外表看起來一朵一朵的鋪作,即宏大的、唐宋時期的斗栱。

圖1 斗栱的演化(圖片來源: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網絡)
斗栱成型的初期,都是因為其具備懸挑的功能性,用在較大型的建筑上。可以推測,大型建筑一般等級和規格更高,工匠對其外觀和細節都會花更多心思制作和打磨,斗栱這一構件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不錯了藝術效果,被廣為接受和模仿。由于人的思維特點,很容易會忘掉(或根本就不知道)它的結構上的作用,而僅僅會把斗栱和高等級、高規格、權貴、重要等聯系起來。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斗栱=高貴”的整體社會印象。這種社會印象一旦形成,就非常難改掉。即使到了封建社會的末期,隨著結構技術不斷發展,斗栱的功能性幾乎不存在了,它仍出現在各種重要性相對大的建筑上;并且斗栱自身的規格和等級,就代表了建筑物的規格和等級。斗栱演變成了一種裝飾和象征性的符號。
斗栱的發展史讓我想到一個不相關的趣聞:二戰時英國空軍規定,戰機的座椅必須用駱駝糞保養,后勤兵們不堪其臭味,卻又不敢“自作聰明”地提意見。直到一天,一個后勤兵的父親來看望兒子,疑惑地問道:“你們怎么還在用駱駝糞養護皮革?”原來這位父親參加過一戰,當年在北非地區作戰,大量物資需要駱駝運送,可是駱駝很抗拒牛皮制作的鞍具。有人猜測是氣味的原因,把皮具用駱駝糞擦過以后,果然駱駝能乖乖聽話了,于是把這個做法當成了規定。怎料過了30年,他們還在不知其所以然地沿用當年的規定。
駱駝糞趣聞和斗拱發展史,都說明了人的一種思維傾向,即很容易記住事物的表象意義,同時很容易忘記事物本質意義的傾向。這種傾向是一種客觀現象,且普遍存在,帶來的結果也是有好有壞。好的方面在于它促成了各個文明各具特色的文化與習俗,很多文化,都是來源于對傳統的錯誤理解和盲目沿襲。例如斗栱,失去了結構功能,但最終演變成了美麗的裝飾和中國建筑文化的代表。而駱駝糞趣聞則是一個壞的方面的例子。如果說駱駝糞保養皮革還算無傷大雅,這種思維傾向還會帶來一些其它更加惡劣的后果:偏見、迷信和歧視。
學習和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讓人認清自己和幫助理性思考,看到事物的起源和發展,從而真正認識一個事物。人容易只看到事物表象的思維傾向無法更改,所以就需要歷史來幫助人看到事物的本質。這種思維傾向帶來的結果有好有壞,并且往往都以各種形式融入了我們的文化之中,所以還是要通過歷史這個工具來甄別文化里的各個部分,保留有益的結果,剔除明顯有害的成分。
回到建筑上來,通過對斗栱發展歷史的認識,可以知道最終斗栱演化為了一個裝飾和符號,并且大家都樂于接受它,將它作為文化的象征。這其實可以說明,在現代建筑的設計中,嘗試加入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符號和裝飾,具有積極的意義。有些建筑師在創作的過程中,會拘泥于現代主義擯棄裝飾,“裝飾即罪惡”的教條,在嘗試做出地方性文化新的特色時會畏手畏腳,這一方面限制了設計的思路,一方面加劇了“千城一面”,缺乏地方特色的現象。不可否認很多拙劣的仿古建筑,和生硬植入文化符號裝飾的建筑為大眾所詬病。但大眾詬病的不是“仿古”和“植入符號”,而是“拙劣”。中國建筑師在探索中國特色建筑的過程中,有一段時間很流行在平頂房子上蓋一個“大屋頂”。由于多數缺乏整體比例、色彩和細節的推敲,交接生硬,效果并不理想,導致這種方式逐漸被拋棄。加屋頂本身并沒錯,錯的是沒有仔細推敲整體性、比例、顏色、細部等基本的美學元素。

圖2 現代建筑創作中使用傳統元素的優秀案例(圖片來源:網絡)
新世紀創作的現代建筑中,有很多把歷史元素和裝飾與現代技術結合的優秀例子。比如蘇州博物館、績溪博物館、上海世博中國館、萬科第五園等等。這些在建成以后,都得到了社會上比較廣泛的認同和正面評價。中國的現代建筑創作,應該積極向它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