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云龍
(吉林綠地興合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吉林長春 130033)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同時城鄉不均衡發展的問題也日益突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民生根本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要內容。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2018年2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就吉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相關意見。按照中央戰略部署制定目標任務,到2050年實現全省鄉村振興。把握基本原則,以農民為主體地位[1],堅持城鄉融合發展。
當前,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成為吉林省鄉村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村莊規劃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科學合理的編制,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討。
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把握,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新理念新思想的重要依據[2]。戰略的提出明確了我國鄉村長期發展方向,為新時代背景下“三農”問題的解決和發展勾勒出宏偉藍圖。提出“三步走”的時間表,第一階段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第二階段是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第三階段是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在鄉村振興視角下,村莊規劃編制應以村民為主體,按“自下而上”的方式維護群眾根本利益。尊重民意,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3]。在要素配置上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特色發展,杜絕“千村一面”的現象。從產業發展、歷史挖掘、合理開發、環境保護、居住條件提升等多角度出發考慮,科學把握村莊發展脈絡,推進整體戰略實施。
在規劃過程中堅守基本原則,嚴格控制限建區及禁建區,保護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尊重自然風貌,同時挖掘區域特色。合理制定產業發展目標,精準定位,整體布局。深入挖掘村莊歷史文化,以現代農業為依托,以鄉村旅游為引導,推動產業轉型發展,實現“三產融合”的目標。打造產業鏈條,推廣品牌效應。加快基礎設施及公共設施配建,提升村容村貌,以村民為主體制定整治計劃,改善村民居住條件,保護歷史文化建筑,留住“鄉愁”記憶。
鹿鄉鎮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梅花鹿生產、研發、集散基地,全市重要的生態旅游區,具有北方特色的生態型城鎮。張粉坊位于鹿鄉鎮,距鎮區2.4km,經鹿鄉大街沿鹿鄉西環路行進,可直接到達張家粉坊。作為由鹿鄉鎮區內旅游環線的重要節點,張粉坊整體治理和產業提升尤為重要。
3.2.1 產業結構單一,效益低下
農民收入主要來源為玉米、水稻等傳統種植,具有一定產業發展資源和基礎。但是村內其它產業發展停滯、經濟水平低下,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無法從根本上提高村莊經濟效益。畜牧養殖不成規模,養殖方式以農戶散養為主,主要養殖牲畜為牛、羊、豬、雞等。農村散養方式使得大量生活空間和交通空間被占用,牲畜飼料和糞便嚴重影響村莊生活質量,污染村內環境。產業結構需要調整,村民收入水平亟待提升。
3.2.2 村莊建設良莠不齊
地域特色漸漸減弱,缺乏良性交往空間,傳統制粉工藝逐漸消逝。村莊圍墻、大門形式各異,院落空間雜亂,空間大卻利用不充分。建筑立面表達方式各異,無法體現村莊地域特色。外部街巷局部空間臟亂,內部庭院空間無序,缺乏應有的生機活力。
3.2.3 配套設施不完善
村莊基礎設施滯后,公共服務設施匱乏,村民物質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現狀有垃圾收集點一處,但是已經廢棄。村內幾乎無任何公共服務設施。村莊能源方式單一,作為主要燃料的秸稈和木材,任意堆放現象嚴重,易釀成火災事故。如何完善各項基礎服務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改善村民生活條件成為本次規劃的要點。
對現狀問題進行梳理,依據國家宏觀戰略背景及省內的相關政策,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根基,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轉型為方向,以村鎮環境提升為方法,將張粉坊總體定位成雙陽區的“美麗宜居示范村”。
3.3.1 村莊建設兩步走——宜居先行,宜游漸進
宜人的生產生活環境是農村發展的先決條件,村莊近期建設應通過村莊環境的治理和各種基礎服務設施的完善創造良好生存環境。整合現狀產業資源,探尋適合村莊發展模式(見圖1),加強對文化旅游的引導,逐步提高農村經濟實力;傳承歷史文化遺存,培育村莊文明新風。

圖1 村莊建設及發展路線
通過環境改造提升村莊居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不僅是打造宜居鄉村的基本條件,也是提升村莊居民自我歸屬感的有效途徑;規劃通過對村莊生活環境及各個要素的整治(見圖2),提升和村莊歷史文化的提煉增強居民地域歸屬感和文化自豪感,從而引導居民自覺自愿的參與到改造村莊的實踐中是本次規劃的根本出發點。

圖2 打造宜居生活環境相關整治要素
3.3.2 歷史挖掘,打造文化旅游亮點
整合現狀產業資源,探尋適合村莊發展模式,加強對農業的引導,逐步提高農村經濟實力;傳承村莊歷史文化遺存培育村莊文明新風。張粉坊具有悠久的粉坊歷史文化基礎,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依托雙陽區及鹿鄉鎮良好的旅游發展趨勢,優先發展文化旅游配套產業。打造鄉村文化旅游亮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見圖3)。

圖3 張粉房規劃總平面圖
3.3.3 產業融合——“鄉愁”的記憶與延續
粉條生產作為張粉坊的特殊制作工藝,不僅可以促進當地農業種植品種的多樣化,帶動第一產業轉型發展,同時制粉工藝也將成為粉房文化旅游中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以制粉工藝作為歷史背景,帶動全村文化旅游配套產業。張粉坊所在的鹿鄉具有旅游發展基礎,鹿油皂、鹿茸等一系列產品應結合粉房文化進行產品銷售。同時發展特色養殖,推進當地“百、千、萬養殖項目”,形成養殖→加工→包裝→入戶的一站式可追溯生產流程。
鄉村作為一個地理單元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僅只是提供農業生產的場所,更是作為農民生活生存的根基之所在。鄉村振興離不開城市,只有統籌城鄉發展,構建一體化網絡,實現各個要素的自由流動,鄉村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鄉村的功能也將被重新定位。如何活化鄉村,讓農民生活更美好,是鄉村振興努力的方向[4]。在國家戰略背景下,應準確制定鄉村發展目標,合理編制村莊規劃,牢牢把握住新一輪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