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洪豪 謝 晶
(湖南工程學院 湖南湘潭 411104)
當筆者還是一名本科為建筑學專業的學生時,學習完“室內設計原理”這門課程后仍有一些疑惑,例如:建筑學專業學習室內設計原理這門課的作用是什么?還有其它學習室內設計的專業嗎?建筑學專業學生進行室內設計創作時和其它專業相比有優勢嗎?相信這些問題也是現在學習這門課程的建筑學專業學生會去思考的。通過執教,筆者希望將這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一一解答,給予學生更清晰的學習目標,進而提出以下思考與探索。
室內設計是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環境和相應標準,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筑美學原理,創造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1]
由以上概念可知,室內設計是在建筑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建筑設計范疇中更細致的一個分支。它的創作和建筑設計密不可分,同時,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基本可與建筑設計歸為一致,即美觀,適用,功能。
建筑學學生畢業時以期獲得較好的建筑、規劃、室內設計能力,所以,就職方向除了建筑設計或規劃設計單位的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外,還可選擇室內環境設計工作。
多樣化能力的畢業生在就業時競爭力更大。學好室內設計原理這門專業課,可以看成是多提供給建筑學專業學生就業的一個方向,所以,有必要提高學生對于這門課的興趣及重視。
建筑設計是建筑學專業學生的中心課程,在建筑設計的創作及表達過程中,離不開空間的表達,這也就包括了室內空間的表達。很多知名的建筑設計師同時也是室內設計師,例如賴特在流水別墅中對于室內有機空間的塑造,密斯在巴塞羅那德國館中對于室內流動空間的塑造。由此可知,室內設計應該和建筑設計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或者說它們兩者相得益彰,共同為整個創作的設計理念服務。
從上文中的室內設計概念可知,室內設計最終的目的是創造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環境藝術設計旨在建筑物室內外空間環境的塑造和設計,所以從目的的角度,環境藝術專業很契合室內設計的專業要求。
環境藝術設計畢業后的學生既可從事建筑室內設計相關工作(如住宅建筑室內設計、商業建筑室內設計)也可從事建筑室外環境(如景觀、園林)的設計。
建筑學與環境藝術設計兩個專業所涉及的學科相互間存在交叉,交叉的學科包括城市規劃學、人類工程學、環境心理學、設計美學等等。
正因為兩個專業相互交叉,所以兩個專業的“室內設計”才有比較的可能性。筆者將同一個室內設計任務書交給同一年級的兩個專業學生(大三),發現兩者關注的重點與最后呈現的設計成果都有各自的特點,進而通過比較進行以下探索,以期對今后建筑學專業學習室內設計原理這門課有改進的借鑒作用。
本次室內設計任務如下:某長沙老年度假中心三面環水,環境優美。位于該老年度假中心的別墅可為老年人提供一個短期及長期度假的場所。該老年度假中心的別墅位于總場地基址的西面,層數為兩層,建筑總面積約為250m2,要求設計其室內空間,別墅朝向坐北朝南。
任務目的之一是滿足適用、經濟、美觀的基礎上,創造具有一定主題,構思巧妙、獨特,設計手法統一的室內環境。對此,兩個專業的學生體現出不同的側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較多的將此主題定義為風格,即常見的地域性傳統風格(包括中式風格,歐式風格,日式風格……)、現代風格、后現代風格和田園風格等。而建筑學專業對于某種特定風格并不是很有明確的概念,設計的構思出發點更多的是考慮到客源的分類與定義,即以針對不同住戶作為設計構思,例如老人入住的人數,或者老人的興趣愛好。
該任務的初始平面圖,并未將所有的功能完全定性(可靈活變化處理),留給學生余地和發揮,目的是希望學生通過分析該別墅的房間組成及在功能上的主次關系,掌握別墅類建筑以活動室為中心的空間組合方式,并將相關房間劃分為建筑的不同功能分區,以解決交通組織、動靜等問題。對此,建筑學專業的學生體現出了明顯的優勢,能夠很快的分析任務書要求,合理的將相關房間功能植入平面,與之相對比的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由于習慣于解決某個獨立房間的室內布局,缺少對空間組織和功能分區的概念,會出現植入功能后的平面分區不合理的問題。
對于室內空間與形態而言,任務書需要創造不同居住模式的套房(總共6間)。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大部分缺乏建筑結構知識,成果更多的是在原有的空間形態下布置。而與之對比的建筑學專業學生,則會對構思中的不同需求創造相適應的特色套房,例如從人數的角度出發,提供給單獨來此居住,想在度假別墅認識新朋友的單人房,提供給兩夫妻來此養老度假的雙人房,也提供隔代帶著孫子孫女來此休閑的三人房;也有從套房功能的角度出發,有提供平時喜愛練字看書,結合書房的套房模式,也有提供喜愛看電視電影,結合家庭影院的套房模式,還有提供喜愛下棋打牌,結合棋牌室的套房模式。同時,建筑學學生對于建筑結構相關知識的熟悉幫助他們在不破壞原有結構穩定性的基礎上適當變換隔墻,達到創造相應空間的目的。但具體到某個房間的室內設計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會顯得考慮的更為細致,空間組織和界面處理、采光與照明、色彩與材料質地、家具與陳設、綠化與庭園等都有所考慮。而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則對室內布置的深度缺少概念,特別是會脫離立面,脫離最后的整體室內效果布置平面。
通過兩個專業最后呈現的室內效果圖可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不僅對于相關建模及排版軟件例如3Dmax、SketchUP和Photoshop的掌握程度更高,而且軟件渲染或手繪色彩渲染圖的表現力都比建筑學同年級的學生更好(圖 1~2)。
究其原因,筆者在查閱兩個專業的培養計劃后發現,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大一就已經開始相關軟件的課程學習,而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在大三才真正接觸到專業軟件。所以筆者認為建筑學相關軟件的應用可以適度的提前,例如,提早在選修性專業課作業中要求用Photoshop進行排版,這樣可以促進學生提早熟悉軟件,幫助表達。

圖1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室內渲染效果圖,軟件能力較強

圖2 建筑學專業學生室內渲染效果圖
繪圖規范與軟件熟悉程度、作圖習慣都有關系,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電腦出圖較早,成果較規范。而建筑學學生的建筑設計圖紙直到大三才開始電腦排版出圖,且一般為A1或A2圖幅(而非文本圖幅A3),所以在每張圖紙統一圖名和圖標方面以及每張圖紙的尺寸、材料、標注等規范方面都比前者弱。
結合以上交叉專業的比較,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中應首先確保建筑學專業的優勢,同時增加內部及細部空間設計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可注意以下幾點:
(1)室內空間由外到內的整個設計。外部包括對所處環境的呼應,內部包括內部空間的尺度、功能、序列、形態等。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建筑學專業學生,可增加對尺度與比例分析的教學內容,例如強調物體的尺寸如何影響空間,強調尺度與比例如何影響人們對空間的感受。
(2)增加抄繪的教學內容。針對建筑學專業學生,在教授理論基礎的前提下,選取較為成功的優秀實例給其抄繪。抄繪之前,可在課堂上將案例的設計內容和設計方法精煉總結,幫助學生提高認知程度。這樣學生既可積累素材,又知如何運用。此外,選取的優秀案例宜為實地案例。學生可通過實地考察,切身的認識到案例中設計者對于不同空間特質所采用的設計手法,及使用的尺寸比例關系,從而提高室內設計的能力。
(3)通過方案比較進行學習。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主動了解室內設計相關知識。要求其自行尋找多個實際案例進行分析比較,例如從空間性質與功能出發,總結不同類型空間的設計方法,或者從空間形態出發,對不同設計手法產生的不同空間形態進行總結,又如從設計理念出發,對室內空間設計的時代性和獨特性進行總結。
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互相影響的,基于交叉專業的比較,對于建筑學專業學生學習室內設計,可采用以下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1)實地教學法。教學過程中,可采取理論結合實際的方法。教師可將學生帶至實例空間講授理論知識,不再單純的講授點、線、面、體、空間等理論知識,而是著重于實際的空間體驗,包括空間形狀、大小、高度、序列等。
(2)實地調研法。除了教師可采用實地教學,也可鼓勵學生采用實地調研的方法進行案例學習。學生不應僅僅停留在課本與網絡文獻的資料收集與學習,而應該在實地調研中感知室內空間。室內空間設計是一種應用設計,在可實地到達的真實案例中,感知周邊自然及人文環境信息,感知其內部空間的劃分與形態,才能真正理解該室內設計作品的優劣。
(3)創新設計法。符合時代的室內設計,應該是以業主要求為中心的個性空間設計,故需要鼓勵學生進行創新設計。學生的設計能力,可在空間配色、空間組合、空間形態方面逐漸提高,但學生更應學會從“人”出發,設計出以“人”使用和感受為目的的室內空間,這樣的設計必然會是創新的設計。
由上文的分析與比較,文章開頭的幾個問題都得到有相對應的答案,首先建筑學專業學習室內設計原理這門課的作用是為了更好更全面的將建筑設計表達,而且室內設計可作為畢業生的職業選擇之一。其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也設置室內設計課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與建筑學專業有較多交叉的課程。再次,建筑學專業學生進行室內設計創作時比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室內設計更多的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風格不落入俗套;②功能分區概念清晰;③空間形態靈活多變,與功能相適應。同時,可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借鑒的經驗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加強室內設計方案的設計深度;②增加相關專業軟件的熟悉程度;③提高圖紙的規范程度。此外,在建筑學專業“室內設計原理”教學中,教學理念與內容可關注以下幾點:①室內空間由外到內的整個設計。②增加抄繪的教學內容。③通過方案比較進行學習。“教”與“學”的方法可采用實地教學法、實地調研法和創新設計法。
總之,以上對“室內設計原理”課程的分析與思考希望對以后的教學工作,以及該門課程的未來發展起到一點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