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名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他小時候“讓梨”的故事,印象中,他是一個謙和謹慎、尊長知禮的小朋友。可實際上呢,還有你們不熟悉的另一面。
孔融生活在東漢末年即將分出三國的年代。在他10歲的時候,他跟著爸爸孔宙來到大都市洛陽。當時,洛陽有一位叫李膺的人,官至司隸校尉,大致相當于今天的監察部長。李膺出身名門,地位顯赫。他不僅官位很高,品格更是出眾,是當時的名士。能夠人他家門、拜訪他的人,除了時下的才俊和品格高潔的人,就是家人至親。
孔融和父親來到李膺府前,父親還未開口,孔融便徑直對門衛說:“我們是李先生的親戚。”門衛一聽,也沒有多問,就放他們進去了,還安排落座。
李膺出來一看,不認識!但他還是溫文爾雅地問:“不知道在座的兩位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沒等父親開口,孔融便張口對答:“當年我們的祖輩孔子(孔仲尼)和您的先人伯陽(也就是老子——李耳)有過師問和請教,所以,可以說我們兩家是世世代代的老交情了。”李膺和在座的其他賓客對眼前的小孩子說出這樣的話,都很驚奇。
這個時候,太中大夫陳韙剛好進來,太中大夫是負責辯論、建言,察納雅言的官員。眾人一見他來,便把剛才孔融的一番話和表現講給他聽。陳韙并沒有多驚嘆,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小的時候聰明伶俐,看上去不得了,并不等于長大了就會更優秀。”
眾人一聽,如當頭澆了一盆涼水,都不怎么出聲了。沒料到,年紀小小的孔融又開口了,而且這次是直接沖著長著花白胡子的陳韙:“想來您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伶俐的哦!”言外之意:“所以,你現在也就不怎么樣!誰讓你多嘴!”陳韙突然聽到這樣嗆人的話,是出自這樣一個小孩子的口,一時間竟然無言。
想一想
一個“讓梨”的故事,讓大家先人為主,對孔融這個人有了一種謙讓的印象,然而事實卜,他實在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一一從其道德、為人行事以及一生的成敗得失,都值得探討和辨別。
先說那著名的“讓梨”,不管孔融內心是不是真的想吃那只梨,但他懂得禮讓兄長,自己隱忍,都至少說明他懂事早,體諒人。然而,那么小就懂得“讓梨”的孔融,再長大些卻怎么不懂得“讓言”了呢?眾人夸,孔融就很開心;而一個前輩說了一句并不錯的話,只是沒有恭維他,他怎么就沉不住氣了?這個時候,怎么就沒有一點“讓梨”的氣度了呢?
陳韙的話并不過分,他客觀謹慎,不人云亦云。然而,孔融卻不顧長幼之節,更未品味人家的初衷,立刻反唇相譏,毫無“讓梨”之風度。這時候,在眾長者面前的這個小孩,實在不夠敦良厚道。難道他的父親不是帶著這個孩子前來拜望討教的么?
這是孔融的問題,更是孔融爸爸媽媽的教育問題。小時候兒子讓他們沾沾自喜;后來拜訪李膺時,對敢于質疑的人反唇相譏,得意于言辭機巧,他的父親不但沒有提示制止,或許還暗自得意。殊不知,這正助長了少年人的狷狂之氣。質疑的人沉默不言了,不等于說你就掌握了真理。繼續在這條道路卜走下去,很容易變得意氣用事、白高白大,走入社會便會常常不明事理、不識時務,最終會成為一個夸夸其淡、行為隨意、思想淺薄的人。
大家一定想知道,孔融后來成長得怎么樣?他的結局到底如何?
這個人雖憑著才思敏捷,在文學上有所作為,后位列建安七子之一,但他的為人做事確實不太恰當,落得了凄慘的結局。43歲的時候,當梟雄袁紹前來征討,他競因為怕有損處變不驚的名士形象,故作鎮定飲酒吟詩,而從不督戰。敵軍破城時,他又獨自出逃,丟下妻子和兩個兒子,讓無辜的家人為其赴難。最終,他56歲的時候,被曹操處死,株連滿門抄斬。
俗話說,“老要張狂少要穩”。孔融的這則故事,其實說明了他在教育成長過程中暴露出的致命問題。事實上,他日后的悲劇人生,正好是被陳韙言中了一一少時了了,大未必佳。
讀一讀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 “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躇。
一一選自《世說新語·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