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超 李國元 吳淑珍 徐智輝
摘 要:培養復合應用型農林人才是當前農林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地方高校農林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大勢所趨。在農林人才面臨實踐教學環節與人才市場需求不匹配的背景下,湖北工程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在“卓越農林人才計劃”期間,通過拓展課程體系、建設高水平師資、建設和改革實踐教學基地三方面的實踐和探索,初步形成了農林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取得了一批教學改革成果。
關鍵詞:地方高校 卓越農林人才培養 課程體系 師資 實踐教學基地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4(a)-0163-02
農業對國家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農業人才的培養也需要緊跟國家發展步伐,適應社會發展。教育部、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下發了《關于推進高等農林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13]9號)、《關于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教高[2013]14號)、《關于開展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教高 [2014]13號),并正式啟動了“卓越農林人才計劃”項目。我國是農業大國,但農業生產和管理人員的素質和創新能力成為制約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瓶頸。高等農林教育是農業、農村、農民,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明顯的行業特色。其改革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而“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是推進改革的重要途徑[1]。
國內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等方面均有相關研究報道,但在“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方面缺乏系統研究。作為最接近農村的地方高校在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方面具備明顯優勢,其實踐探索和研究急需積累和沉淀。
1 地方高校農林人才培養的機遇與挑戰
“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項目包括三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分別為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和實用技能型。根據高校定位、學科特色及所處地域,不同高校試點培養模式類型不一[2]。筆者所在湖北工程學院為省屬高校,學校定位為服務地方的應用型高校。結合本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的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其培養模式為復合應用型。
地方高校最接近農村,接近生產一線。作為地方性應用型高校,依托自身農科特色和優勢,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可對區域經濟和地方農業現代化做出貢獻,同時也可促進院系的內涵發展。地方高校農林人才培養改革面臨機遇的同時,自身也存在諸多方面改革的需求:
首先,是觀念改革的需求。高校教育者缺乏傳統農林人才與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目標的區別性認識,缺乏對實踐育人重要性的認識。國內部分農林院校在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課程體系設置等方面過于保守,與現代化農林教育的需求相去甚遠。所謂的厚基礎變成了全基礎,寬口徑變成了無特色。人才培養方案缺乏實踐性專業必須的個性化。農林教育的實踐性特色淹沒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設置的各種條框中,農科學生在農類就業中表現出明顯的不愿、不敢、不會的現象。
其次,實踐教學改革的需求。產學研用實踐教學制度保障體系在國內尚不成熟,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明顯滯后于實踐性專業的教學需求。在實踐環節教學中,實習教學活動趨于形式化,以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實踐為主,在實驗環節表現為機械式的復制實驗報告。筆者訪學美國德州A&M;大學期間,發現其農科人才培養模式與國內有明顯不同,體現在:(1)極為重視實踐環節,實踐環節學時約為理論學時1.5倍;(2)實驗報告(指導)的寫法與國內不同,十頁紙的實驗報告(指導)中將每個細節均描述得極為清晰,并設有小問題留待學生在每階段操作完成后回答;(3)重視田間實習(field trip)環節,從啟程到返校的各個環節均有詳細計劃和指導。反觀國內部分高校的農林專業,課堂講授依然是教學環節的主要組成部分,理論課依然是評價教學效果的主要依據。這種現狀與農林專業這種實踐性極強的行業特點格格不入。
2 湖北工程學院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與經驗
農林類人才面對的是農林行業的需求,其突出特點是與實踐聯系緊密,屬于實踐應用性為主要屬性的專業類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農林行業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激增,這類人才不僅要具有應用和創新能力,也應具有較高的情商,善于合作、溝通和協調,類似我國新修訂人才培養標準中的“智慧務實”。其主要培養任務應為:面向農林基層需求的教育教學改革,吸引熱愛農林業的優質生源[3];改革教學方式和課程體系,加快建設實踐教學平臺和技能實訓基地,健全現代化實踐技能培訓體系;根據農林行業的生產規律,探索“先頂崗實習,后回校學習”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在校期間技術服務和技術開發的意識和能力;健全農林人才培養的質量評價體系[4-5]。
我院對農林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了長期探索和改革,主要體現在:建立適應現代農業、區域經濟并與學校師資相符合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健全符合現代農業需求的實踐技能培訓體系;實施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課程體系、培養方式、教學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學管理和評價制度上充分體現多樣化。
2.1 拓展課程體系
根據社會需求,探討多樣性的課程體系改革[6]。探索“先頂崗實習,后回校學習”的教學方式,改革課程、學業評價考核方法,實施多樣化考核的評價機制;將實踐教學環節分為校內實踐教學和田間實踐教學兩個部分;注重并提高綜合實習在實踐教學中的比重,實現實踐教學的系統性和連貫性。
綜合實習環節在體系拓展中得到了足夠的加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實踐教學的方式。在實際生產實踐的環境中,采用適宜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由不同專業課教師有機結合相關專業課程內容,與系統連續的實踐教學一起,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直觀認識;(2)實踐教學的地點。以校企合作下的校外實訓基地為主,實踐重點轉移至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第一線,在真實的專業工作環境中進行實踐教學;(3)實踐教學的時間。綜合實踐實習安排在大學四年級集中進行,與畢業實習銜接作為畢業實習的另一方式。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在企業頂崗,實現用人單位與畢業生零對接,做到實習即就業。學生實踐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就業選擇也大大增加。
2.2 建設高水平師資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但片面強調高學歷和高職稱的師資對農林類人才培養助益有限[7]。我院從企業和農業部門中聘任高水平的專家和農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授或兼職講師,加強了生產一線的實踐能力培養;培養中青年教師,并加強教師實踐能力的鍛煉,促使其獲取更全面的實踐技術經驗,構建“雙師型”保障系統;實施優秀中青年教師出國研修計劃,支持教師獲得國外工作或研究經歷,引進優秀的教學理念、方法;共建優秀校企合作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健全團隊知識能力結構,并加強了其自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通過“楚天學者計劃”設置4個學科崗位,引進高水平、高層次人才,打造層次鮮明,梯隊和結構更加合理的教學和科研隊伍。
2.3 建設和改革實踐教學基地
以現有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為龍頭,大力推進校內實驗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增加實踐教學環節中綜合型、設計性實驗比重;整合本院省級重點實驗室、示范中心和實踐基地等省級重點平臺和校企合作共建平臺,共建大學生實踐創新基地,實施上述大學生課外實踐平臺拓展計劃;實施田間試驗示范推廣計劃,促進學生在基地實踐中增長才干;完善生產實習與畢業論文、學生就業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進一步完善“生產實習與畢業論文、學生就業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完善專業課程實驗,專業綜合實習,創新實踐活動和科學研究訓練四位一體的野外實踐教學體系。
3 地方高校復合應用型農林人才培養的展望
在長期的實踐和探索中,我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踐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儲備了一些經驗,也有值得繼續改善的地方。其中,最值得繼續研究和探討的有以下方面:
(1)實踐基地的建設。地方高校可以服務于地方,扎根于地方。但實踐基地的選擇也受制于地方。實踐基地能達到教學、實踐和研究相互促進的效果,往往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多方力量長期努力。
(2)課程體系的優化。農林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優化應該面向新時代、新需求。然而時代和社會的需求變化與教學改革的步調往往并不同步。這使得課程體系的優化依然還在實踐與探索階段。
(3)農科生在社會服務和新農村建設中的定位。因為我國農業的現代化起步晚,導致農林專業學生在社會服務和新農村建設中的定位始終不夠明確[3]。讓學生在新農村建設中有一技之長,滿足新農村建設需求,成為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強應用型農林卓越人才。這一前景的實現尚需人才與市場的長期磨合。
參考文獻
[1] 張全國,何松林,宋東安,等.實施綜合改革工程 培養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J].高等農業教育,2013(7):3-6.
[2] 朱冰瑩,董維春,黃驥.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基于拔尖創新型人才的理論與實踐解析[J].中國農業教育,2016(6):24-30.
[3] 王效明,田偉若,姚琴.淺議農林人才培養之如何吸引優質生源[J].中外企業家2016(4):245-247.
[4] 孫志良,高志強,鄒銳標,等.卓越農林人才協同培養機制探索——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7(1):43-45.
[5] 陳新紅,王紀忠,任旭琴,等.卓越農林人才實踐教育體系的構建——以淮陰工學院農學“卓越計劃”為例[J].農業教育研究,2017(1):29-32.
[6] 劉占柱,尚微微,姚丹,等.跨大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5(1):66-69.
[7] 桂萍,李魯華,李智敏,等.基于卓越農林人才計劃的農學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2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