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其君
筆者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生活在高科技時代的孩子們,很容易被電視、電腦、手機、電子游戲、網絡游戲等吸引。現在不少城里的孩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竟然把油菜花當野花采摘。記得在《論語·微子》中寫道:“丈人曰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意思是既不勞動,又無生產知識,哪里配稱什么老師?這句古語拿來教育城市里的孩子,是很恰當的。
如何讓孩子的知識結構更加全面?如何讓孩子學到生活中的常識?這應該引起生活在城市里的父母思考。“寒門出孝子”,讓孩子吃苦好過吃補。孩子從小就應該要教育他(她)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筆者認為,孩子應當接受更多接地氣的教育,像不少南京的爸爸媽媽把孩子送到農村“吃苦”,體驗與平時不一樣的生活,不時回農村,能接觸到大自然,感受自然萬物生長的力量。在農村游山玩水、玩泥巴,在田野里奔跑,這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歐美國家的孩子一到寒暑假就會參加各種營地。自然教育、農耕教育也將成為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趨勢。眾所周知,自然農耕是孩子們最好的課堂,親近自然農耕,他們的觀察空間就越寬闊,所發現的疑問就越多,探索的欲望就越強;自然農耕要求孩子用所有的感官來感受,從而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孩子們在親身參與自然農耕勞動的過程中,鍛煉了動手能力,培養了綜合素質。
要想讓孩子熱愛自然、親近農耕,首先家長自己要熱愛。家長要先喜歡大自然、熱愛農耕勞動,而不是為了孩子做這件事情,或者為了讓孩子受教育才帶他們走進自然農耕。家長需要接地氣,親近自然農耕,要讓親近自然、熱愛農耕勞動變成親子的一種生活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不能把農村描述成“讀書讀不懂將來就會去農村農耕”的悲慘下場。此外,家長也要手把手給孩子們傳授一些知識,如水稻、蔬菜是如何生長等,讓孩子增長見識,從而真正體驗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不易,讓孩子懂得珍惜現有的生活。
總之,家長不要把帶孩子去農村“吃苦”好過“吃補”當成時尚去做,最好是農忙期間將孩子帶到農村,讓他和農村孩子一起學習、勞動、生活,時間盡可能長一點。同時,家長的期望值也不能太高,因為教育畢竟因人因環境而異,同一方法不一定對每個孩子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