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昭
【關鍵詞】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家庭;學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029—01
近年來,農村學校留守兒童逐年增多,留守學生由于長期和父母分離,缺乏親情的關愛,往往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疑慮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從而導致性格柔弱內向、自卑孤僻傾向。在學習方面缺乏家庭的輔導,導致學習上困難重重;行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出現厭學逃學、抽煙酗酒等不良行為,給學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一、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與表現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缺乏親情的關愛,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往往易出現焦慮、煩躁、悲觀、疑慮等一系列消極情緒;在性格方面,較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內向、自卑孤僻;學習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輔導,導致困難重重;行為方面缺乏管教,更有甚者產生厭學逃學、沉迷于游戲廳、網吧等娛樂場所,引起行為上的偏差,誤入歧途。
1.自卑心理比較普遍。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他們覺得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自卑感一旦形成,就會以一種負向情緒體驗而存在,感到孤獨,這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和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利的。
2.性格孤僻,行為怪異。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交流的機會,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內心的煩惱與沖突無從傾訴也得不到引導,導致對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他們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他們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性格失常和行為失范,表現為急躁、沖動、易怒,極少數留守兒童受社會不良團伙影響,出現了違紀違法行為。
3.逆反心理嚴重。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懷疑,對人不信任,逆反心理強,對抗情緒嚴重。這嚴重影響了孩子的社會交往。不少留守兒童在校表現較差、經常違紀、不太合群、沒有集體主義觀念,有的還養成了抽煙、喝酒等不良習慣。
二、解決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措施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是希望,留守兒童關乎整個農村教育和社會進步。當前,留守兒童的這些心理問題不僅會對留守兒童造成心理傷害,帶來不穩定因素,也會給和諧社會的構建帶來隱患,必須采取正確的措施加以防范。
1.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取消不合理的戶籍制度。取消對進城農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國現行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實現城鄉公平,地區公平的國民義務教育制度,鼓勵進城務工人員將子女帶在身邊生活、學習,保證完善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最有力的保障,讓所有“留守兒童”都不用再“留守”。
2.加強家庭教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監護人的責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應與孩子經常交流和溝通,除了關心孩子的生活、身體和學習外,更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這樣不但有助于緩解孩子的緊張、焦慮心理,也可通過講述打工的經歷,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來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負責撫養監護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親屬應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真正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不能過分溺愛和放任,給孩子以科學的管理和引導,從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
3.以學校教育為主導,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學校作為留守兒童所在地的教育機構,要完善健康教育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學校要盡可能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素質培訓,使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充分發揮教育優勢,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心理上的體貼與溫馨,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情緒、積極的情感,營造和諧大家庭氛圍滿足孩子們的精神需求。
教師本身首先應該注重身教多于言教,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成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每個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心理健康教育無處不在,以更好地促進每個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其次,學校要組織班主任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檔案和跟蹤管理檔案,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對常見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管理。第三,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咨詢老師,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第四,注重對留守兒童家長和其他監護人的培訓,使他們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家校結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