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芳
【關鍵詞】 《寡人之于國也》;價值;精神文明;物質文明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094—01
本文根據《寡人之于國也》文本中的部分句段,從可持續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方面全面深入分析孟子王道思想的特點,告誡人們特別是統治者要遵循自然規律,合理開發利用。并要求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些理論在當今社會依然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孟子《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有這樣兩段話:“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 “五畝之地,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地,勿奪其時,五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以道路矣”。從這兩段話中可以看出這樣的內容:
第一方面:孟子重視農業,要合時種植,不違背農作物生長規律。要求人民不能濫捕濫殺,更不能竭澤而漁。強調森林采伐限額管理,控制森林資源過量消耗,健全管理機制,確保森林生長量與采伐量的長期穩定。孟子認為資源是共有的,我們對資源的利用不僅要考慮當代人,還要考慮下一代以及以后的千千萬萬代子孫的資源利用問題。但是,不用資源是不可能的,沒有資源的利用經濟何以發展、人類何以生存、科技何以進步。因此必須合理利用資源。自然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過度利用它們會枯竭,不再為人類所有。所以對它們要有效利用,可持續利用。
第二方面:孟子列出了一組數字,先看“五畝”與“五十衣帛”之間的關系,在五畝大的一塊地方,種上桑樹,養蠶,吐絲,再織布,縫衣服。中間需要花五十年時間,并不是完成一個動作需要五十年,而是蠶吐的絲是有限的,不能織成大量的布來滿足全國人穿的衣服。因此,先要大量種上桑樹。并且每年種,一棵棵桑樹長大,又有一茬茬樹苗在生長,形成大片桑樹林,才有可能養很多蠶,這樣吐的絲多。成為規模經營,可滿足全國用戶,能隨時隨地穿上絲織品,用量滿足,供給關系才能協調。還有可能供過于求,初步構成這樣的生態鏈,大概要五十年。這真正體現了儒家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可見孟子非常關注民生,并有長遠的奮斗目標。
第三方面,主張教民者自古有之,但許多人忽視了教民和富民的關系。在孟子看來,二者關系是很顯明的。富民是教民的基礎,這從孟子先講富民后講教民的排列次序上能看出來。孟子更深刻地闡述了富民和教民的正確關系。孟子雖特別重視民在管理中的作用,但是并沒有片面夸張教育的作用,而十分強調教民的物質基礎“民有恒產”。孟子指出:“是故……然后驅而之善,故民從之也輕。”顯然,孟子認為富民實為教民的必要條件。如果富民屬于物質文明建設,那么教民就是精神文明建設,對于二者之間的正確關系,儒家先哲在兩千年前就講清楚了。
孟子講教民就是要貫徹其修養理論,通過教育手段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幫助人們健全和完善人格,說到底就要生物人成為完善的社會人以區別動物界,這種教民政策是對人們物質生活的關切,進一步深入到了精神生活領域,更是“愛人”的深層表現。當“養民”在物質上有了比較充分的保障時,還得在精神上教化民眾,而“教民”的途徑就是“謹庠序之教”,借此“申之以孝悌之道”,來達到“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這樣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通過富民教民的管理措施,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孟子為有“恒產者”老有所養,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美好藍圖。孟子對養老政策的描述是中國早期思想家對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一種有益探索,對我們今天所實行的養老政策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孟子提倡養民教民政策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反映,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要求社會變革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處于流離轉徙、饑寒交迫境地的下層民眾的要求,在當時歷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孟子所處的年代諸侯爭霸、戰爭頻繁,濫殺無辜、弱肉強食,暴政帶來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在這樣的條件下,孟子的這種政策,不僅可以促使統治者收斂暴政,而且對改變寡廉鮮恥的戰亂年代的社會風尚,建立和諧社會秩序具有積極的意義。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