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歸根結底就是立德樹人。要完成好這一根本任務,需要理清思路、花大力氣、下真功夫。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課程教材是立德樹人的基礎性工程,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是支撐教育質量大廈的頂梁柱,課程教材體現國家意志,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重要載體,直接關系到億萬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直接關系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和教育目標實現。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加強課程教材建設。
一、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課程教材建設工作。1953年5月,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教育工作,毛澤東同志指示教育部寧可把別的攤子縮小,也要多調人編寫社會主義教材。1977年2月,鄧小平同志在教育部向國務院呈報的《關于高等學校教材編審出版工作的請示報告》上批示:“編寫教材是提高教學的關鍵,要有足夠的合格人力加以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小學教材、少數民族文字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材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從確保意識形態安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加強教材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這一高瞻遠矚的堅定論斷,為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確定了基調,起到了舉旗定向的重大作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黨對教育的領導,就是要通過課程教材來體現和落實,因此,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的基本遵循。
二、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要圍繞“五個下功夫”完善課程教材體系
加強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改革教育教學內容,就是要解決好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珍惜學習時光,心無旁騖求知問學,增長見識,豐富學識,沿著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重要思想,為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1.把好“三關”。課程教材體系建設首先要把好“三關”:一是思想政治關,確保教材的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二是專業學術關,確保教材既立足學術前沿、反映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又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既便于教,也便于學;三是改革方向關,使教材及時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和內容,更好地適應新的教育教學改革。2.落實好“五個統籌”。《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即“統籌小學、初中、高中、本專科、研究生等學段(包括職業院校),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順各學段的育人目標,使其依次遞進、有序過渡;統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進一步提升數學、科學、技術等課程的育人價值,同時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統籌課標、教材、教學、評價、考試等環節,全面發揮課程標準的統領作用,協同推進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評價方式、考試命題等各環節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進;統籌一線教師、管理干部、教研人員、專家學者、社會人士等力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明確各支力量在教書育人、服務保障、教學指導、研究引領、參與監督等方面的作用,圍繞育人目標,協調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統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只有緊扣“五個下功夫”,做好“五個統籌”,才能將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落到實處。3.處理好三個關系。教材體系、結構和內容的改革要著重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一是要正確處理學科體系和學生發展、社會需要的關系。要克服學科本位論的偏向,做到既要加強本學科的縱向銜接和照應,更要注意同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和配合,避免脫節和不必要的重復。要牢固樹立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做到既要注重全體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差異相統一,注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品德陶冶的互動性,還要注重學科體系、社會需求與學生發展的互動性。二是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小學,應當教給學生穩定性最強、適應性最廣、遷移性最快的那些最基礎、最一般、最通用的知識,這就是需要繼承的內容。另外,對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思想文化的新成果、新成就,要依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依據中小學學制和課時的限制,以及中小學生身心特點和可接受程度科學合理地、及時地不斷地充實到中小學的課程體系中。三是要處理好基礎性與層次性的關系。中小學是基礎教育,教材體系、結構和內容當然要堅持基礎性,但也要體現層次性,做到既有必教必學內容,又有選教選學內容,既有精講內容,又有泛讀內容,做到根深葉茂,既有強勁的主干,又有茂盛的枝葉。
三、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要真正落實三級課程管理體制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同時,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進一步明確:“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確立,改變了過于集中的課程管理,逐步走向課程決策權力分享,能不斷提高課程決策、課程管理、課程開發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的水平,強化了地方和學校的課程主體意識,培育了地方、學校和教師的課程管理與開發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時代、新挑戰、新機遇,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應進一步激發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活力,充分調動各方力量,推動中小學教材建設與改革的健康發展。
四、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要處理好統一性與多樣化的關系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教材要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行多樣化。”很明顯,中小學教材首先要有統一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意志,這是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教材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確提出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要健全國家教材制度,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教育部設立教材局和國家課程教材研究所,形成決策、實施、研究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為推進教材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對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實行了統編、統審、統用,這些重大舉措都是“統一性”的具體體現。
同時,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歷史文化背景不盡相同,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也很不平衡,為了更好地從實際出發,有利于因地制宜,中小學教材實行多樣化是非常必要的。多樣化能夠使各種版本的教材各盡其優、各展所長,使各版本在使用過程中相互借鑒,推動教科書出版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打破壟斷局面,有助于通過競爭提升教材質量。
中小學課程教材要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一定要處理好統一性與多樣化的關系,我們的改革目標應該統一性與多樣化相結合。一是必須堅持統一的基本要求這一前提。二是多樣化不是數量化,不是數量多、品種多就是實行了多樣化,多樣化的本質在于特色和質量。三是多樣化不是商品化,教材是特殊的商品,其特殊性就在于必須體現國家意志,從研究編寫到試教、審查、出版、選用、印刷發行都必須體現這個原則。四是要關注教材呈現方式的多樣化。由于現代化教育技術、教學手段的發展對教材的影響,現在的教材早已不限于文字教材,還應包括電子音像等多媒體等呈現方式,要通過改革使教材建設在多樣化的呈現方式中規范有序地推進。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