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德
摘 要:很多學生由于在文言文的學習中需要記背很多東西,無法融入自己的情感去理解當時的歷史人物等原因對文言文學習非常排斥。從一個學生的角度認為:當前的文言文課堂上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針對以上教學誤區,可進行客觀原因(文言文教學改革的環境、文言文自身的特點)和主觀原因(學生原因、教師原因)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策略:樹立正確的文言文學習觀;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培養主動的學習能力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文言文的誦讀和文言知識的積累。
關鍵詞:文言文學習的困惑;原因;策略
從初中開始學習文言文到現在已經近六年了,可很多同學包括我自己都對文言文學習提不起興趣。總覺得現在學文言文也用不到,需要記背的東西又那么多,而且我們與當初的那個時代又有很深的隔膜,真的很難將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領略那些歷史人物。因此對文言文的學習非常排斥。可是現今的中高考中文言文的比例又越來越重了,為了更好地學習文言文,我帶著自己的困惑研讀了一些書籍,查找了一些資料?,F在粗淺地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文言文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現在常見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是“學習字詞—劃分段落—歸納段意—分析主旨—總結特色”式的陳舊不變的套路。如此形式下的課堂,仍然是教師“填鴨式教學”的另一種形式。
(二)以應試為導向棄人文熏陶于不顧。因為中考、高考文言文閱讀的試題內容都直接或者間接從課文中找得到依據,所以文言文教學時重在強化知識點的記憶。課堂上,教師分析知識點之后總會附帶一句:“這一句式某某年中考曾出現?!睂W生一聽,馬上打起精神在該知識點上畫著重符號以便課后背誦。長此以往,名句名段要背,實詞虛詞要背,特殊句法要背,中心思想也要背。本該是一堂充滿人文氣息的文學賞析課化為了無數個“背”字,學生無可奈何地背上了沉重的負擔。這種應試課堂,教師無暇顧及教學內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學生得不到正確引導去感受課文中的人文氣息,達不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就更談不上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了。
二、解決文言文教學問題的方法
(一)樹立正確的文言文學習觀
于漪老師說:“漢語言文字記載著中華數千年的古老文化,這個形體不是無生命的僵硬的符號,而是蘊涵著中華民族獨特性格的精靈。”葉圣陶先生也說過:“中國人雖然需要現代化,但是中國人的現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而要知道自己,還得借徑于文言或古書?!蔽覀儑Z是從文言文這片沃土中成長起來的,而且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文言文承載著我們的民族文化,因此,中學生唯有重視文言文,學好文言文,才能建構對傳統文化的審視能力、傳承能力。
(二)學會激發學生興趣,在“言”與“文”中盡顯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1.巧講“字”“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里明確文言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使學生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边@就要求學生必須積累掌握常用的文言文字詞和相關的語法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弊寣W生通過老師的引導和自己思考去領悟理解字詞,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大大增強,課堂上師生間的對話也就自然形成了。
2.適時結合現代社會生活與學生心理,闡發古人思想精華。現代生活熏陶下的中學生,在心理上有一些新問題,這需要教育者的特別關注。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文言佳作凝結著古人對歷史、人生的深層思考,它們是熏陶情感,提升人格的好素材,如果能切時切地借此教化學生,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重視文言文的誦讀教學及學生的文言知識的積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要求:“教師應該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學生應該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的名篇?!闭b讀是歷來人們從學習文言文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學者、老師在談到文言文教學法時,一致認同誦讀的作用。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中學生如果能誦讀一定量的文學經典,積淀豐厚的文學底蘊,必將對自身的文學素養的培養乃至人格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再說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
(1)文言文字詞講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舉一反三,聯系舊知”。(2)除課堂上的“舉一反三”之外,課后的自主歸納也顯得尤為重要。如一個字或詞在一篇文章中可能出現若干次,但不是每次的意義、用法都相同;一篇課文里也可能出現多種重要語法點,如詞類活用,意動用法、賓語前置等,全文哪些字是屬于哪一類用法,應該由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找出規律,以利于知識的遷移。
十年前,錢夢龍先生曾感嘆過“文言文的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相隔十年,文言文教學問題仍需要逐步探索。文言文是中國語言的根基之所在。愿以后的文言文教學中老師教得開心,學生學得愉快,真正的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得以弘揚和壯大!
參考文獻:
[1]蔣奕.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蘊涵例說[J].語文教學之友,2005(8).
[2]江奎.文言文教學誤區與思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5).
[3]陸浩興.文言文教學三題[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