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同凱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角色定位應該是“引導者”“啟發者”,力求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使其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從這一意義上來說,以學生為主的小組合作學習必然會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得到重視,發揮它的應有之意。本文我將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宋代經濟的發展》一課為例,闡述教學設計以及實際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創新性應用。
一、分析教材,妥善處理教學
正確且深刻地分析教材是設計一堂課程的起步,是實現小組合作模式教學最優化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宋代經濟的發展》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九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盛唐氣象》的基礎上,對中國經濟史更加深入地學習。
就整個宋朝而言,雖然宋代在軍事上表現懦弱,在政治統治上表現無能,但它仍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朝代,是中國技術創新和經濟繁榮的黃金時代。
根據新課程標準,本課的課標為:了解宋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繁榮的表現,分析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掌握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實;感知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與現實價值,并能從歷史優秀成果中吸收營養,提高自身素養。
通過對課標的研讀,結合教材內容,在查閱參考了網上大量的文字、圖片資料的基礎上,我對教材知識點做了些許調整,先講成就表現,穿插經濟重心南移的史實與過程,再講經濟發展的原因。
就三目內容而言,聯系密切。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商業繁榮局面的出現,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全面發展直接推動了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所以本課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是兩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及變化,最終促成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二、學生為本,合理安排小組
合作是指多個學生,在任務目標的驅使下,行動上相互協作,最終達到統一協調的過程。
在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使用小組合作模式,首先應當明確小組劃分的問題。因為小組之間要產生一定的競爭,這就必然要求小組內成員要均衡分配,實現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實力相當。在設計《宋代經濟的發展》一課時,根據本節課內容,我將全班48名同學分為8組(如圖1-1),組內成員分配要考慮到課業成績、語言表達、總結書寫等因素。力求使組組平衡,組員人人有可為之事。
三、任務引領,明確小組活動
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也是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根基。如果說安排合理的小組是“骨架”,那么貫穿課堂的學習任務單就是“血肉”,它足以連接課堂身體的每個部位,使其活動自如,張弛有度。
在對學習任務單進行設計時,應立足教學目標,將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真正轉移到“為學生的學”上,提高教師設計課程的有效性。因此,任務單的設計一定要充分考慮學情,力求對各層次學生都能夠產生足夠的驅動力,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
在講授《宋代經濟的發展》一課中,我在明確分組的基礎上,給每個小組設計了任務單(如圖1-2)。由于本節課內容較多,較為龐雜,所以將宋代的經濟劃分為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三大部分,又將這三大部分細分為八個小部分,每個部分以填空題的形式展現,便于學生來總結宋代經濟各行業的發展成就。
實際教學的環節設計如下:
1.教師向學生介紹本節課的分組情況,并介紹每個小組的任務,下發任務單;
2.學生根據老師下發的任務清單及提出的要求,合理分配任務,重點任務有:尋找答案、填寫任務單、展示任務單、張貼任務單等;
3.總結完畢,各小組內推舉一名學生代表上臺展示本組的完成情況,并張貼在黑板上。
4.在學生總結各小組任務的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錯誤加以糾正,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加以講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深度。
四、地圖展示,小組突破難點
歷史學科的特色決定了歷史教學的手段,即“論從史出”。歷史認識與理解在于從內容龐雜的歷史記載中得出結論,做出判斷。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多是以“分析史料—得出結論”的方法呈現。
在設計本課“經濟重心南移”這一難點時,我準備了宋代經濟重心分布的地圖。上課伊始,我將地圖張貼到黑板上,當每個小組的代表上臺匯報完宋代各行業發展成就時,我會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標出行業發展的地理位置。在各小組都標記完成后,我以“秦嶺—淮河”為界將地圖分為兩個部分,讓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此時的經濟重心集中于南方還是北方?”學生很容易回答出:“宋代的經濟重心集中于南方?!睆亩脷v史地理地圖,突破難點。
總之,歷史教學應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順應時代發展的脈搏。教學中應將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學習,在激辯與討論中成長。這樣既可以提到歷史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審辨性思維,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
目的。
參考文獻:
[1]陶敬杰.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中),2011(3).
[2]杜強.初中歷史結合小組教學中的問題教學[J].新課程(中學),2018(1).
[3]張海兵.“從目標入手”,設計高效課堂任務單[J].考試周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