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影
摘 要:微課是“互聯網+”時代教育改革的創新成果,能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分析了微課的內涵及設計方法,探討了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微課;初中語文;教學
語文學科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語文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尤其是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語文課程也開始與網絡技術、新媒體等新興科技聯系在一起,并在不斷整合發展中形成較為完善的課堂教學方式。微課正是一種以網絡技術和手機、電腦、平板等媒體終端設備為載體的教教學模式,按照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教師通過設計針對某一個或某幾個知識點的視頻內容來組織教學。微課教學能夠將知識點進行細化分解,運用針對性的講解視頻為學生提供自主化的學習內容,從而促使學生積極融入學習過程,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一、初中語文教學微課設計策略
初中語文教學綜合性強,知識點多,課堂容量較大,微課設計應從內容、形式和技術三個維度入手,在整體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細化知識點,并進行針對性講解,通過循序漸進、逐層深入的方式將不同的視頻內容聯系起來,建立邏輯化、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語言積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教師應立足教材內容精心選擇微課內容,通過緊扣教學目標和課程主題將重難點知識和典型性問題作為教學切入口,在展現獨立性教學內容的同時使不同的視頻內容能夠體現知識的遞進關系,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來組織和選擇教學內容。其次要注重視頻的呈現形式,使微課產生良好的視聽效果,為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教師應通過文字與圖形、聲音的有效組合來準確傳達知識內容,同時運用新穎、有趣的設計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根據視頻開展自主學習。第三微課設計還要有完備的技術支撐,做到畫面完整穩定、聲音清晰準確,保證課程內容能夠順利傳遞給學生。
二、初中語文微課教學實施策略
(一)利用微課進行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提,也是提升教學效果的基礎和保障。在微課教學中,教師要提前設計出精美的視頻內容并在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利用微課內容來完成對學習內容的預習,形成自己對所學內容的初步理解,為課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可以選擇將制作好的視頻內容發布到學習平臺之上,讓學生自主去下載觀看,也可以通過通訊軟件直接發送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通過何種方式來觀看視頻,通過自主完成課前預習,不斷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課堂學習的基礎。
(二)設置情境導入微課教學內容
情境是語文學習的載體,只有將學習內容置于真實的情境之中,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開展教學過程。在微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結合學習內容來營造一定的學習氛圍,通過構建微課內容與學生認知之間的聯系來切入課堂,使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在求知欲望驅動下去觀看微課,獲得自己的學習感受。其次教師要善于在課堂的起始環節設置啟發性、引導性的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視頻,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學習內容。第三教師還要正確把握微課在整個課堂中所占的時間,既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觀看,同時也要合理調控學習進度,確保課堂整體效果。
(三)針對微課開展合作探究學習
合作探究學習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通過合作探究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共同分析和交流來明辨是非、深刻體驗,不斷提升學習效果。在觀看微課視頻后,教師要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微課中的知識疑點進行探究,在主動思考、自主分析中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深刻認識。同時教師要在學習合作學習過程中給予適時的引導和點撥,對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瓶頸給予指引和啟發。教師還要充分利用課堂提問、交流展示等各種形式,組織學生對微課中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和歸納,并不斷建立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形成完善的知識網絡。
(四)借助微課進行鞏固練習和評價反饋
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在微課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微課為學生設計個性化、層次化的練習任務,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興趣愛好等來自主選擇,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后作業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和內化吸收。同時,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微課平臺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實時監督與指導,對于學生的疑問給予點撥和解答。學生也可以利用微課平臺與教師、同學展開在線交流,針對知識的重難點進一步加深理解,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
總之,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不僅為學生展現了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語文知識,而且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去探究知識,不斷自我建構。作為語文教師,要從學科自身特點出發,注重在微課內容、形式和技術三個層面精心設計,探索有效的微課教學方法,不斷促進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程曉玲.初中語文微課教學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
[2]廖穎.初中語文微課程設計與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