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光勇
摘 要:集智備課模式是指教師備課組對講課內容和知識點進行集體研究分析,集思廣益,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集智備課的目的在于把理論和實際相互聯系,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發散創新,解答教師的疑惑問題。初中語文階段的學生也將面臨中考的壓力,所以高效率的課堂教學必不可少。集智備課也是教師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學實際選擇的一種最合理科學的教學手段。集體備課的同時也能實現教師的自我成長,教師之間的相互借鑒、相互學習能夠讓所有教師都有所進步。主要論述了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集智備課的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集智備課;初中;語文
現階段的教學制度下,教學的模式已經被固定化,例如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固定,甚至連參考資料都是一致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也中規中矩、照本宣科地教學,不僅浪費時間,還會限制學生的學習思維。相反的,教師要在這種固定模式下結合實際情況,有主次地教學。集智備課可以交換教師的思想,以形成多元化的思想。針對初中學生的語文教學應該是開發性的,而不是灌輸式的,教師的素質素養在一定程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
一、集智備課的實踐意義
集智備課是近幾年新興的合作研討的教學形式,起到的作用愈發明顯。以往的教師單獨備課有很多缺點,例如長期按照自己的模式進行,沒有創新;發現不到備課教案中存在的問題;教學思維被限制,太狹隘等。集智備課與之大不相同,它通過教師們對某一教學內容進行研討,互相交換意見,逐漸加深了每一位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在語文教學中,集智備課的作用也很明顯,經過思考討論,每個教師都能自身融入群體中,教師素質也得到提升。初中語文課文有很多是開放性的,例如《愚公移山》《山海經》或者《奇妙的克隆》。這些優秀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就會有不同的感想,教師之間進行互相交流可以獲得新的啟發,在對學生的教學中也不會過于單一。同樣的,教學手段也是各不相同,教師可以相互學習。
集智備課并不是教師偷懶的過程,不是只需要聽其他老師講,屆時記下來相互抄襲就可以了。集智備課的實施需要每位教師的積極參與,長期下來,每位教師的教學能力都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無聲又深遠的,教師的成長自然會帶動學生的進步,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集智備課的主要內容
集智備課并不是一個人的工作,而是一個教學組的任務,所以每個教師都必須要參與其中。集智備課的第一個內容就是確定文章的理論框架和基本觀點,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分布在哪里。例如,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首先要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了解文章中的通假字以及重點詞義,最后通過文章學習到什么道理。在重點的選擇上,每個教師也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有的教師只關注文章是否背誦下來、文中的重點字詞的解釋是否背誦下來、通假字是否記憶清楚,但是有的教師會著重讓學生了解文章想表達的思想: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要先受到磨難。在進行集智備課討論時,有不同的觀點就會有分歧,教師分別表達出自己的意見來說服對方,也會在無形中受到對方觀點的影響,從而把自己和對方的教學思想進行取舍融合。
集智備課的另一主要內容是教學方法和講課手段的相互學習。每個教師的方法都是不同的,有的教師擅長幽默,把課堂氛圍營造的很熱鬧;有的教師喜歡安靜的上課氛圍;整堂課下來師生之間零互動。但是在語文的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人,而不是沒有思想的機器,不同的學生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想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從學生的心理、性格出發。例如《蘆葦蕩》這篇課文,蘆葦蕩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事件,由此還拍攝了一部名為《小兵張嘎》的電視劇。所以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小兵張嘎》的相關片段,比起學習,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更喜歡看電視劇。以此為開端,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河北的白洋淀蘆葦蕩曾經發生過怎樣的事跡。每個教師都有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但是或多或少都有錯誤存在,同時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所以集智備課也能增長教師教學的理論經驗。
集智備課也要創新,在進行集智備課中,不能總是用老一套的方法和理論,要力求新穎,語文課文中的內容如何用另一種方式讓學生接受,如何讓學生更簡單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集智備課也不是統一教案,不是教師省事的工具,如果把集智備課演變成為整齊劃一的教學教案,則是對教學的一種本質的傷害。
集智備課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一個手段,能夠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補充自己。但是最后的教學效果還是要看教師在課堂上的實際情況,是否和學生有良好的互動,學生是否注意力集中等。一個高效的教學活動中,有三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即學生、教師和教學內容,三個因素能夠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把教學效果最大化。集智備課是對這三個因素的強化提高,尤其是教師方面,成功的集智備課方法能夠讓教師獲得很多成長。
參考文獻:
[1]姚燕渙.區域集體備課的實踐與思考:以廣州市天河區小學語文學科為例[J].中小學校長,2010(8):11-13.
[2]李樹國,常榮.改進集體備課操作方式引領校本教研深入開展:關于集體備課的嘗試及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5):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