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生
摘 要:試題引導語,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試題內涵、迅速發現試題邏輯的文字性表述。為了體現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科融合,試題允許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感知能力,在引導語上作適當延伸。但應該力求簡捷高效、明白無誤、富有啟發性和邏輯一致性,避免旁生枝節、信息雜糅。
關鍵詞:試題引導語;教學評估;有效性
一、話題的背景
一道題:
中國的煤都是______________。
有些學生的答案是“黑的”。被判為錯誤答案后,這些學生非常困惑:老師,難道中國的煤有白色的?
一個孩子:
我兒子一年來對一本練習冊有點煩,尤其是對題干過長的題目,讓他很抓狂:都看不懂啊,怎么做?我看了之后,比兒子更抓狂,一道題看了三五分鐘,還沒有理解題干說的是什么意思。
一個擔憂:
在我們開展的教師培訓和下校調研過程中,我們擔憂地發現,一些教師在命題能力上存在一些問題,如命題的科學性、試卷結構的合理性、參考答案的周密性、題干引導語的有效性等等,都體現了命題能力的不足,也影響了閱卷、評價的科學性。
一本書:
最近認真研讀了臺灣李坤崇教授的《教學評估——多種評價工具的設計與運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一書,書中關于試題命制原則的有關論述,引起了我對試題引導語的思考。引導語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樣的引導語才是規范、有效的?這也許會對進修教師提高業務能力有重要的意義。
二、糾結的現實
無疑,新課程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命題人力圖以較具親和力的引導語,使試題與生活聯系起來、與多學科聯系起來,試圖在一科知識的試題上體現學科相關性,或以學生熟悉的情境切入,讓學生感到親切,為其答題營造一個輕松、人文化的氛圍,以利于其發揮水平。
但是,目前有一些試題,特別是正規考試之外的訓練性的、練習性的試題,存在著試題引導語不科學、不規范的現象,對學生正確地理解、準確地解答沒有起到應有的引導作用,有些反而帶來了一些困擾。如某中學質量預測數學試卷有一道題:
例1.為了加強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培養,促進教育教學改革,XX市教育局舉辦了全市中學生創新知識競賽,某校舉行選拔賽。共有200名學生參加,為了解成績情況,從中抽取50名學生的成績(得分均為整數,滿分為100分)進行統計。請你根據尚未完成的頻率分布表解答下列問題:
(Ⅰ)若用系統抽樣的方法抽取50個樣本,現將所有學生隨機地編號為000,001,002,……試寫出第二組第一位學生的編號;
(Ⅱ)求出a,b,c,d,e的值(直接寫出結果),并作出頻率分布直方圖;
(Ⅲ)若成績在85.5~95.5分的學生為二等獎,問參賽學生中獲得二等獎的學生約為多少人?
此題引導語介紹了競賽的兩個目的、舉辦人、參賽者、競賽主題、競賽程序等,但在設計的題目中,沒有一個跟上述內容有關。那么,其價值何在?沒有價值為什么還要這樣撰寫?我認為,可能命題人覺得應該這樣撰寫才能夠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墒?,如果撰寫引導語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學生理解和解答問題提供有效幫助,而是為了標榜新課程理念的話,還是不這樣撰寫得好。
正規考試的題目引導語如此,有些規格較高的考試中,也出現了引導語不科學、有效性差的情況。如某市2010年中招數學題:
例2.一天,小青在校園里無意中發現,她身旁的一棵樹的影子和她自己的影子處在同一條直線上,她頭頂的影子和這棵樹頂端的影子恰好落在地面上的同一個點上。并且,她發現自己正好站在這棵樹的影子的中點。小青的身高是1.65米,由此可以推斷出這棵樹的高是( )米。
這道題引導語的總字符數(含標點符號)是114個,答案是3.3(米),僅有3個字符。如果我們以投入與產出比,或者說從引導語的效率上來計算的話,得出的數值是2.63%。
也許有人要說,數學等自然學科就是要講究嚴密性與準確性,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后臺要做大量的計算,引導語的效率不能這樣計算。
我曾試圖查找一些有關研究學生閱讀試卷全部引導語所用時間的文獻,遺憾的是,尚未查找到任何文獻。也許,對此做一些深入研究,可能對我們命制符合并適合學生考試心理的試卷有益。
三、正確的作法
在陳述命制測驗題目的原則時,李坤崇提出了八項原則,其中第四項是關于試題引導語的有效性的。試題引導語的有效性,應該是首要要求,就是說,引導語要力求強針對性—引導學生思考試題內各因素的內在關系,而無關的或者關聯性不強的信息,則不應過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干擾。(如例1)
每個測驗題目必須清晰明確,且具體指出欲測量的學習結果;每個測驗題目必須清晰地描述問題或知識,運用簡單、直接的敘述,使用正確的標點符號和文法,且避免不必要的贅詞。(《教學評估》,P54)
所以,指向直接、表述簡單,也是試題引導語有效性的重要指標。而過長的引導語,雖然可能傳達的相關信息較多,但文字過多,勢必引導學生思維的無效性。特別是語文之外的學科試題和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就有點過于要求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勉為其難。
最后,我們強調,引導語要具有清晰、明確、簡單、直接、規范、有效的性質,為學生取得良好的成績,獲得基于標準的學業成就評價服務。
參考文獻:
[1]李坤崇.教學評估:多種評價工具的設計與運用[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陳李綢.教育測驗與評量[M].五南圖書公司,1997.
[3]崔允漷.基于標準的學生學業成就評價[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