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瑜
學生做作業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老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重要途徑,然而既要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又要達到學生訓練的目的,是一對矛盾統一的問題,是每一個教師都在研究的課題。
一、作業設計的必要性
目前,我們的作業布置,大多數老師只把作業當成是鞏固課內知識與技能的手段,致使學生的作業出現了機械性作業多、書寫量大、耗時長等特點,提起作業,學生心煩,老師頭疼。然而,目前課外作業已成為小學生們的最大負擔。很大一部分老師和學生片面地認為“學習就是做作業”,若沒有作業就不能學習。許多學生因不能及時完成還會逐漸喪失學習信心。
作業的效果和上課的質量有著直接的關系,它是鞏固知識、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之一,作業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形成基本思想和積累基本活動經驗。但是作業不應當是強加給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需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們的作業應該成為學生鞏固知識、快樂實踐、探索創新的園地。作業設計得適當、合理,才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目的。所以,我們有必要在設計作業上下點工夫,切實給學生減負,提高教學成績。
二、正確選擇作業設計模式
1.鞏固性作業
鞏固性作業是落實單元教學目標,鞏固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主要手段。我對鞏固性作業的設計是以當日作業、周期總結、自編測驗來加以實現的。
(1)當日作業
當日作業是針對當天所學的新知識點選取一些針對性題目展開的,起著及時鞏固、及時反饋的作用。
(2)周期總結性作業
周期總結性作業是指每周周末要求學生對照書本目錄,回顧本周所學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所對應的問題。回顧的流暢與否可以很好地檢驗這周知識掌握的情況,再根據自己的情況采取相應措施。
(3)自編測驗作業
自編測驗作業是指導學生自編學習測驗,把自編測驗當作周末或節假日的作業布置。教師重在指導學生學會章節知識內容的整理,逐步在題型與內容上建立聯系。可分工合作編制,也可個體獨立編制完成。每次編制后要求學生提交章節知識內容整理、測驗卷(上面應該有出卷人和做卷人)和考查的知識點等成果。學生互測、互改、互評。這樣充分發揮了以往考試評價未曾發揮的交流作用;學生在編題過程中學會了知識的歸類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了知識的運用過程;編題后的自測,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競爭意識,愉悅身心;學生通過擔當評價者的角色,參與了對作業設計和完成結果的評價,提高了他們的自我價值感。
2.研究性作業
研究性作業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會搜集信息、處理數據、制作圖表、分析原因、推出結論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學會把實際問題歸結為模型,學會使用學科語言表達和交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獨立思考探索創新的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識。當然,對于學生整體基礎知識偏弱的班級,只能在個別較好的學生當中偶爾性地設計一些研究性作業。
三、作業設計自主權交給學生
1.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都明白,讓學生參與到一定的活動中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會得到提高。那就讓學生參與到設計作業和設計試題中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做學習主人的快樂。學生以主動的學習態度探究知識、有序合作、民主交流等形式形成作業或試題時學習主動性就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參與設計后還會獲得一定的成就感,教師應提倡和培養學生的這種學習能力。
2.利于學生對知識梳理和鞏固提高,做到舉一反三和融會貫通
作業作為一種梳理、鞏固舊知識的手段,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學生自設作業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能力有選擇性地把當天或以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歸納,形成書面資料接受教師檢查。他們會再次重溫課堂中老師講課的內容,找出合適題型形成書面作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經意間反復的思考、知識的遷移、知識的連貫在沒有老師的要求下無意間完成,實屬事半功倍。
3.培養學生多思、質疑、創新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探尋奧秘的積極性
現在很多教師布置的作業都以機械性的訓練為主。大多數作業內容相同,題型相同,學生也懶得動腦,不去質疑不去創新。教師若安排讓他自己設計作業,他們就不得不挖空心思想一想,如何設計作業或試題才能巧妙科學,新穎獨特;怎樣設計出的作業或試題才比其他同學設計得更出色。他們動手設計了、動腦思考了、用心推敲了,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必然就有所提高了。
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民主,在教學中老師不妨嘗試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給學生時間、給學生機會、給學生期待,讓他們在自我完善中不斷成長。請相信教育專家吳正憲的這句話:學生聽過了就忘記了,看見了就記住了,動手了就理解了。
參考文獻:
[1]沈思.優化作業設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J].北京教育, 2000(5).
[2]李亞平.精心設計語文作業 減輕學生課業負擔[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0(Z6).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