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斌
【關鍵詞】 小學階段;互聯網+;家校共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9—0024—01
小學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因此應加強對孩子小學階段的教育。在現階段,通過互聯網進行家校教育能夠很好地促進小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本文就針對小學階段“互聯網+”的家校鞏固的模式進行探究。
一、加強對家校共育概念的理解
隨著黨的十九的勝利閉幕,習總書記再次強調了中國夢的發揮。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主要是把國家利益及每個人的利益作為一個共同體,完整地看待整個中國夢。在這一概念出現的過程中,共同體是個社會學概念。這一概念在小學生教育中依然可以應用。著名學者陶行知提出“共學、共做、共修養”的共同體的教育理念,在小學教育中,家校共同體的教育能促進小學生教育向前發展。在互聯網+時代,師生并非簡單的教與學的關系,對學校、教師的理解也不局限于園丁。教師和學校應建立以學生為核心對象的家校共育共同體。在學生的成長中,通過互聯網聯系促進學生進步,以學生的進步使老師向前發展,使家庭更加幸福。以家校共同體促進學生進步使社會秩序更加和諧
二、進行詳細的調研與分析
1.德育活動欠缺系統性、整體性與針對性
小學階段是孩子德育價值觀建立的重要階段,德育是小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學活動。但調查發現,近50%的學生對學校德育并無興趣,而學校實際操作中也并沒有足夠重視。學校活動給孩子留下良好印象的是春游及文藝表演。而學校德育缺少實質性的教育活動。多數活動主要是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工作要求,缺少根據學生年齡段及成長需要針對性地關注,使其缺乏整體性和完整性。
2.在小學生德育中單項用力
在小學生德育中多為學校單向發力。如鄭老師《建設家校共同體推進家校共育課程》中指出“按家長了解小學的教育程度來說,31%從學校網站宣傳得知,48%從孩子或他人口中得知。在家庭對學校活動參與度上,8.4%直接參加過,12.6%并不了解學校組織了哪些活動。在家校溝通頻率上,24名班主任有47%回答‘在孩子犯錯誤時與家長溝通。有37.3%的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才有與教師交流的想法。”
可見,在德育中,家校缺乏相應聯系,多是學校單向教育,且效果不明顯。而家長缺乏相應的主動性,缺乏與相應素材的聯系,只在孩子犯錯時經驗式教育,甚至不教育,或以威脅、恐嚇的方式教育,導致孩子不能樹立良好價值觀。
3.教師矛盾心態阻礙家校共育的發展
在小學生的教育中,家校溝通是最重要的。而實際教學中,學校并沒做好與家長的及時溝通,對小學生們無法形成良好的教育。調查顯示,多數老師認為家校溝通非常重要。但部分教師希望進行獨立的工作,這樣才有相應的成就感。且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依然認為自己孩子最好,做的都對,無需跟老師溝通,導致無法實現真正的家校共育體系的建立。
三、基于問題的思考和實踐
1.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榜樣的樹立
隨著網絡普及,小學生對電子產品的應用已非常嫻熟。而在目前的教學中網絡技術使用非常頻繁。在這種條件下,學校應以“共同成長”為主要理念做好青年教師培訓,促進家校溝通,依托微信等主要互聯網交流方式進行實時互動交流。學校應依托互聯網技術進行以學生為核心的,能促進家校交流的課程開發。通過不斷學習和研究探討,使教師意識到在教育中和家長聯系的重要性。只有多和家長溝通才能使孩子的教育更完善。家長是小學教育的中堅力量,只有家長參與才能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加輕松、活潑。
2.學校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
在小學生的教育中,當下很多家長還很年輕,不懂應做什么。這就需要學校為家長提供支持。在互聯網+時代,通過大數據分析,能很容易分析出當前小學生家長需要做什么。在一個地區內,教育部門應建設相應的互聯網處理中心。定期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情況進行分析、反饋,并建議學校開展相應活動任務。舉例說明,某校通過網絡問卷分析得出家長們為處理叛逆期孩子的行為而煩惱,開展相應的家庭教育講堂,為家長提供專業輔導,家長在培訓后教育孩子更加得心應手。
3.利用網絡進行學生特點的探索
在小學生的教育中,家長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中間,家長作為孩子的領路者,也是學校實施教育的堅實后盾。在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小學教育中,應利用互聯網傳播交流方便、及時的優勢,傳播好的教育理念。舉例說明,在小學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為依托,建立家校微信群,使家校交流及時便利。相關的教育部門也應做好相應軟件的開發,通過對小學生的測試,進行學生性格特點和學習方向的探索,讓學校和家長能有針對性地教育,使孩子向著自己的理想方向發展。
在進行小學教育的過程中,應加強對互聯網的應用,促進對小學生的家校教育,使小學生的教育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