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貴寶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提法是在2015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首次出現。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自此以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中央農村工作文件中的高頻詞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農村經濟工作的主線。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深化供給側改革擺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重要部署的第一位。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明確指出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大量研究和實踐表明產業融合是推進農村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產業融合的概念始于美國學者羅森博格(1963)年對美國機床工業的研究,逐步引起社會關注;今村奈良辰(1993)認為,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可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村產業鏈發展,并將一二三產業融合稱為“六次產業化”,當前日本的“六次產業化”已經取得豐碩成果。
農村產業融合并非是將若干和農業相關的產業進行簡單的疊加與合并,而是以農民為主體,在全社會廣泛參與下,對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創造性重構,推動農業產品和服務的全面升級,確立合理利益聯結機制,最終實現農民富裕、各方受益、農村發展。當前,我國農村產業融合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這一模式是指家庭農場、專業合作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前、向后延伸產業鏈條,打破產業邊界,將農業生產與加工、銷售等連接起來實現產業縱向融合發展。這種模式要求產業鏈各環節締結緊密的利益關系,以加強對產業鏈各環節的控制力,打造一條“標準化種植-訂單式收購-深度化加工-現代化物流-多渠道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實現農業產業鏈的整體高效運作。
農業是一個集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統一體。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環境硬性約束,農業的多功能性顯得尤為重要,能夠實現產業發展和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兼得。這一模式是指以青山綠水、田園風光、特色農業、鄉賢文化等獨特農村資源為依托,通過深度拓展農業功能,將農業生產與旅游、文化、娛樂、餐飲等產業結合起來,重點開發農事體驗、旅游觀光等新業態,實現農業橫向融合,發揮農業多項功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這一模式是將農業產業融合和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通過科學規劃,引導農業產業集聚,形成特色小城鎮,實現特色城鎮化和農村產業融合同步發展,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如渭南下邽鎮通過創建葡萄產業園,將特色小城鎮與葡萄種植業結合起來,促進農村產業融合。
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顯示了驚人的滲透力,影響了社會的各個方面。通過引進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產生產、管理、服務等各個領域,引領農業實現跨越式產業融合發展。一是要抓住農村電子商務的契機,打造農村電商平臺和物流配送體系,解決困難農戶已久的銷售難問題,打造農產品互聯網品牌,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二是要推動以物聯網技術、生物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再造傳統農業生產,真正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
自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這一制度在調動農戶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力上表現出驚人的效力。但是,在新形勢下,小規模經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逐步暴露出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經營能力差、抗風險能力弱等不可忽視的缺點。農村產業融合需要強有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傳統生產經營主體無法勝任這一歷史重任。

農村產業融合需要社會資本的參與,但是,不能以侵犯農民利益為代價。農民由于在知識、資本、技術等方面處于弱勢地位,議價能力較差,如果社會資本不能自我約束,如果政府不能適當干預,則農民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良好,但農民在利益分配中被邊緣化,無法從中受益的尷尬局面。如果農民無法得到應有利益,那就背離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根本宗旨。
農村土地大多狹小分散,基礎設施差,無法連片種植和機械耕作,妨礙了土地流轉;很多農戶戀土情節嚴重、升值預期過高、畏于承擔風險等原因也加大了土地流轉的難度;政府在土地流轉方面提供的公共服務不足也是土地流轉困難的重要原因。
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做支撐。但是,目前許多農村受到財力和環境制約,基礎設置建設落后,主要表現在信息、物流、環保等方面。基礎設施的落后直接制約了產業融合的發展。
習總書記指出,解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失衡問題,根本的、首要的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使從事農業的經營者真正成為市場經營主體。因此,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成為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的主力軍,需要在教育、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給予全面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成熟是實現農業產業融合的主體基礎。
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農村產業融合的動力基礎,應保障農戶利益為核心,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公平公正的利益聯結機制,以充分調動農戶積極性,避免農戶利益被侵犯。要改變單一的訂單式利益聯結形式,因地制宜,構建形式多樣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建立合理的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穩定的利益共同體,激發合作各方的積極性,共同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的深入和可持續發展。
適度規模經營是提高經營效益的重要途徑,而土地流轉是能否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的關鍵。要通過土地確權頒證,加快土地向效率和效益更高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使農業生產走向規模化、集約化,提高土地利用的整體效率。積極探索產業入股等方式,確立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確保農戶分享產業融合的增值收益分配,激發農民積極性。當地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從農民手中承接閑置土地,進行綜合開發、完善基礎設置,進行規模流轉,既能提升農戶土地租金收入和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又能降低農戶承擔風險,實現多方共贏。
我國城鄉發展差距懸殊,農村自我發展能力較差,必須堅持“城市反哺農村”的戰略。政府要多方籌集財政資金,大力投資農村基礎社會建設;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農村技術設施建設,獲取合理回報;大力發展網絡基礎設置,使農戶搭上互聯網經濟的快車;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使農產品暢銷無阻,實現“線上銷售+線下物流”有機結合;完善環保基礎設施,確保農村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