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我國新型城鎮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謀劃,提出了推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的發展目標。本文認為,產城融合視角下產業園區要素集聚的規劃與重構可以從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明確產業園區的實施主體,找準定位,理性發展,加強戰略規劃,功能分區清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優化軟環境、加強園區服務,充分利用高校和研究機構資源共謀發展。
關鍵詞:產城融合 產業園區 要素集聚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從理論價值看,本課題從產城融合及其理論基礎入手,介紹了產城融合的相關理論,及其理論基礎;分析了我國產業園區發展的歷史階段,梳理了我國產城融合的各個發展階段,指出了我國各個發展階段產城融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創新了衡量我國產業園區產城融合度的依據與指標;
(二)文獻綜述
馬歇爾最早對產業集聚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的概念,指出企業的地區集中產生外部規模經濟和整個產業平均成本的下降。韋伯在《工業區位論》一書中明確提出“集聚”和“集聚效應”的理論,對產業集聚理論進行了系統闡述。
(三)研究方法
1、實證(案例)與定量分析方法
實證分析是一種公認的研究方法,是一種比較成熟的研究范式。產城融合視角下產業園區要素集聚的規劃與重構問題是一個現實性很強的問題,只有在實踐基礎上開展研究才有實際指導意義。
2、規范分析方法
本項目將以一定的價值判斷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遵循“實然性分析、應然性研究”,立足現實,找出矛盾,提出設想,服務實踐。
二、產城融合及其理論基礎
(一)產城融合
“產城融合”是指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產城融合是在我國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相對于產城分離提出的一種發展思路。
(二)集聚效應
“集聚效應”是指各種產業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產生的經濟效果以及吸引經濟活動向一定地區靠近的向心力,是導致城市形成和不斷擴大的基本因素。 集聚效應是一種常見的經濟現象,如產業的集聚效應,如我國北京的中關村、深圳的前海和上海的浦東等,都是聚集了各行業巨頭和數不清的中小型公司。
三、我國產業園區發展的歷史階段
當時有關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政策是:大力引進中國急需的先進技術,集中舉辦三資企業和中外合作的科研機構。在開發區內,放寬利用外資項目的審批權限,產品出口、內銷執行經濟特區的政策,稅收政策更加優惠。
四、我國產業園區要素集聚的實踐
以廣東省東莞為例,東莞前期的發展是以資源的大量消耗為代價的,產業園區的快速擴張與發展給資源帶來了巨大的浪費。一是土地資源過度消耗,東莞是單列市,土地資源有限,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多年的迅速發展,土地承載已接近極限。
各類新城都存在低密度模式,導致土地使用不集約,缺乏當地就業,對服務業需求不足,不利于形成服務業多元化發展;服務價格高,便利性不足;前往中心城區的消費模式則導致出行成本上升,交通擁堵,不利于低碳化發展。
五、產城融合視角下產業園區要素集聚的規劃與重構
杭州金融小鎮和蘇州工業園均以政府為主體實施開發,政府作出園區規劃,從各個部門抽調人員組成開發機構,總攬土地征收、開發建設、招商引資、園區管理等工作,土地證、產權證歸管委會名下,物業建成后只租不售。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發揮政府的資源協調作用,以行政權力加速推進園區建設,保證園區按計劃建設和開發,防止出現園區開發使用與合同不符等問題。
六、結束語
國內知名大學或研究院在大型產業園區建立經營型金融研究機構,向產業園區內企業出具市場研究報告或咨詢建議,提供決策支持。二是舉辦創新創業大賽,以此為契機吸引全國的創新創業資源,鼓勵國內各大學的學生、老師和創業者在園區創新創業,為金融機構提供更多可服務對象。同時注重邀請創投企業參與創新創業大賽的評審工作,既增加評審的透明度又使創投企業可以第一時間接觸創新創業項目,加強對項目的了解。三是在時機成熟時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學在東莞辦分校,通過吸引智力資源形成對東莞各大產業園的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高歡,付媛媛.創業板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河北企業,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