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船舶制造技術是船舶建造的核心,對于我國造船業的綜合競爭實力的提升意義重大。但同時由于造船業的特殊性導致,其在發展過程當中必須時刻注重自身技術模式創新,優化和改善船舶制造技術問題。本文通過對我國船舶制造技術發展水平現狀的分析研究,簡明闡述了船舶制造技術發展中所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其相應的優化創新模式手段,以供參考。
關鍵詞:船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問題;發展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7.038
0 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使得我國造船業的船舶制造技術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即便如此,我國的船舶制造技術不論是在工藝形式、工裝水平,還是在信息化程度、管理手段等多方面,與日韓等許多國家相比,仍存在著一些差距。基于此,我國造船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當中,就必須正視其發展問題,進一步加強關鍵技術模式創新,努力實現船舶制造高質量、高效率、低能耗以及低污染,從而不斷提高我國造船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實力,推動我國造船業的快速可持續性發展。
1 船舶制造技術發展水平現狀分析
1.1 船舶制造業的相關概述
船舶制造業,又可以稱之為造船業,具體包括了各種軍民用艦船、浮動工具及其相應配套設備的設計、建造、試驗和維護檢修,因此具有極強的綜合性特征。其中,船舶制造技術主要是指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將原材料設備建造成為船舶產品的方法的總稱,是造船業的重要核心,也是推動造船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船舶制造業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海防安全保障工作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船舶制造業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單件產品大、占用資源大、以銷定產、產品生產周期長、產業鏈長、受技術模式、裝備、規范約束影響大等等。
1.2 我國船舶制造技術發展水平現狀分析
第一,我國船舶制造業的技術體系已經初步建立和形成,現代船舶制造技術模式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同時在設計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等多個方面,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第二,通過對船舶制造作業流程的組織優化和完善,進一步增強了船舶制造生產過程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程度,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部分船型的建造周期明顯縮短,已逐漸趨近世界先進水平。
第三,通過不斷的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使得部分船舶制造技術難題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攻克和解決,大型船舶、高難度船舶建造能力水平不斷提高,同時進一步增強了船舶建造資源的利用率,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船舶建造的低能耗和低污染。
第四,通過對相應工藝技術控制力度的不斷提高,使得我國造船業對于國際新公約、新規范的適應能力逐步提升,進一步為船舶建造質量及其航行的安全性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作用。
第五,在船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發展完善和技術體系自主研發方面,雖同樣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由于種種因素限制,我國造船業在這一方面的整體能力水平仍相對較為薄弱,與日韓等國家仍存在著一定差距。
2 船舶制造技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雖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但其在船舶制造技術的發展與創新過程中,仍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造船業在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其問題主要表現為:
2.1 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為薄弱
就當前的普遍現狀來看,我國船舶制造技術發展主要由技術模仿和自主研發兩大部分共同組成。
首先,技術模仿主要是指直接從國外造船業先進國家引進和借鑒成熟的船舶制造技術,這種發展手段雖然能夠有效降低技術研發風險和技術研發成本,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船舶制造技術自主研發水平的發展進步,使得我國船舶制造技術能力水平不得不一直處于落后的狀態;其次,在船舶制造技術自主研發方面,由于受傳統技術引進觀念的影響等多種原因導致,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整合以及再創新程度相對較低,難以形成一定的自主創新和技術研發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船舶造船業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大幅度發展提高。
2.2 國際市場競爭壓力大、要求高
首先,隨著我國造船業所占國際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使得我國造船業在未來所將面臨的國際市場競爭壓力不斷擴大,同時,由于我國船舶制造在造船效率、生產成本、流程管理等方面與日韓國家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而發展優勢逐漸降低,難以得到長足的發展;其次,由于船舶制造技術的限制,使得我國造船業難以制造出許多高新型船舶產品,其產品生產范圍相對較為狹窄,產品結構比例失衡現象較為嚴重;第三,隨著國際新公約、新規范對于船舶制造技術的要求不斷提高,對于我國船舶制造技術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最后,在船舶制造生產管理方面,我國的船舶制造技術還存在著精細化管理程度較低、技術前瞻性研究不足、技術儲備不足、技術創新力度不足、造船質量效率不足等多方面問題。
2.3 人才設備供應不足
一方面,從總體上來看,近些年來我國船舶制造業高新人才、科技人員所占的比例雖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其中專業優秀的船舶制造技術人才仍較為稀缺,專業學科帶頭人也相對較為缺少,加之專業技術人才流失等現象的影響,使得我國船舶制造業在專業技術人才方面,仍存在著較大的缺口。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造船業的不斷發展,使得船舶制造技術進步對于基礎設備、硬件設施等物質基礎的要求得到了不斷的提升,然而以我國目前的技術設施條件來看,在整體上卻難以滿足船舶制造技術發展的諸多要求,從而進一步突顯出了基礎支持力度不足等相應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造船業的長久發展。
3 船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及策略分析
船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應當在國際新公約、新規范,以及我國國內發展規劃的約束和指導基礎上,以努力提高自主科技創新為原動力,以增強管理精細化和信息集成化為主要方向,進一步推進我國造船業生產質量效率水平,降低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從而為我國船舶制造業綜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奠定重要基礎。一般來說,我國造船業船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發展主要可分成三個階段:
3.1 第一階段船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構建
第一階段船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生產規模小、資金量有限、產品市場所占份額低、產品生產制度,管理流程尚未健全完善、技術應用主要以模仿創新為主、市場風險應對能力相對較差等等。針對上述問題,在船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發展的第一階段,理應通過積極的學習模仿和技術借鑒,快速解決眼前的技術瓶頸問題,進而彌補技術發展初期資源缺乏、抗風險能力低下的不足之處,努力擴大市場份額,同時進一步縮小其自身與技術領先者之間的技術能力差距,促進其盡可能的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下轉第63頁)
(上接第43頁)
3.2 第二階段船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構建
在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發展的第二階段,技術創新能力得到不斷完善、船舶建造工藝技術應用也隨之不斷成熟,造船業船舶建造能力爭搶,自主研發能力提高,發展規模逐漸擴大,初期發展的資金技術壓力也開始得到一定緩解。因此,在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發展的第二階段,應當在現有核心業務的基礎上,加大技術創新與研發力度,進一步搶占市場份額,提高船舶制造的綜合效益和資源利用率,降低技術創新風險,努力確保其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優勢。
3.3 第三階段船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構建
在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發展的第三階段,造船業發展速度逐漸放緩,船舶制造的綜合效益不斷提高,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種類功能齊全,技術創新達到一定積累,并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這一階段,由于技術發展對于自主研發和創新的需求持續增加,因此必須不斷加強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快速提高其自身技術創新研發能力,努力打破市場技術壟斷環境,最終實現高新技術發展的實力趕超,不斷占領高新技術平臺,并以此來確定其在國際市場范圍內的競爭優勢。
4 結語
船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是我國造船業發展的重要核心,也是影響造船業市場競爭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船舶制造技術對于船舶制造的質量、效率、成本、周期、耗能都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近年來,我國船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雖取得了一定的發展進步,但其在技術創新和生產管理等多方面,與日韓等一些發達國家仍具有一定的差距。在此基礎上,我們必須要進一步加強對于船舶制造技術創新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努力解決船舶制造中的關鍵性技術問題,推進船舶制造生產綜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從而為我國造船業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易洪廣,代號林.淺析我國船舶制造技術的發展與創新[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6(03):1-2.
[2]曹文華.試述我國船舶制造技術的發展與創新[J].建材與裝飾, 2016(31):113-114.
[3]李壽釗.我國船舶制造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研究[J].科技展望,2016 (23):67.
作者簡介:彭公武(1967-),男,湖北麻城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船舶與海洋工程、船艇振動與噪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