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汝
【摘要】隨著家長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過分要求孩子超前學習,對孩子的身心造成損害,也干擾幼兒園的正常教育。
【關鍵詞】幼兒指南超常學習小學化糾正策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3~6歲年齡段幼兒在各學習、發展領域中,合理發展目標,實現這類目標具體方法提出可行性的操作意見,這對于落實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避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促進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有積極意義。
一、細化一日生活的具體要求,確保幼兒自主游戲的時間
幼兒發展、學習,均在園里的一日生活中開展,合理安排時間是對孩子的尊重,在《指南》在執行,時間安排更是基礎。
第一,在學習理解《指南》的基礎上,我們調整了幼兒一日作息時間,減少了教師高控的集體活動時間,加大了幼兒自主游戲時間,并保證幼兒有2個小時的戶外活動。
第二,把《指南》中的典型行為表現轉化為教育目標,有效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如集體活動、戶外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等,并注重幼兒過程性的評價。
第三,我們不難看到,《指南》各個領域目標及幼兒,生活是緊相連的,生活每個環節都包含關各領域的機會,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為此,我們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梳理了幼兒一日生活環節各領領域教育目標,并把目標逐步分解到每一個主題,每一周,每一天。
二、關注學習環境的構建,讓幼兒在環境材料中相互學習
《指南》有如下明確要求:幼兒學習的基礎在于直接經驗,在生活、游戲中開展。所以,有必要創建起一個有著可操作性、足夠性的材料學習環境,對孩子而言極為重要,這也體現了重視生活與游戲的價值觀,對此,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1.大環境的創設
結合我園“感恩”的園本特色,我們創設了相應的環境,如樓梯墻面的感恩小故事,樓梯臺階的感恩兒歌,還有感恩墻,感恩樹等,提高幼兒知恩、感恩的意識。同時,結合《指南》,我們創設了自主的戶外活動場地(情境),讓幼兒在自主的游戲中健康成長。
2.班級小環境的創設
班級的主題墻隨著主題內容的變化改變。教室內的區域設置并非不變,不同年齡班組,在區域設置上有所不一樣,例如,小班主要以社會性區域為主題,像娃娃家、糖果屋等。每一類的活動區雖然各有功能側重,但都綜合了《指南》五大領域的目標,教師們都著力于活動區的環境創設,探索更新能使幼兒更自主探索的材料。
三、開展廣泛的學習宣傳,貫徹落實《指南》
1.組織好教師的培訓學習
確保每位教師能夠及時準確地學習和理解《指南》的教育理念、基本要求等。首先,我們要學習《指南》,不同層次的老師,學習的途徑各不相同,國培、省培、市培、區培,幼兒園的骨干教師每一次的外出培訓都給一線教師帶來新的理念。其次,根據幼兒園師資實際,我們制定相應的園本培訓計劃,努力改變大講理論的單一方式,培訓主要方式為參與,結合其他工作方式,如經驗交流、指南引導等,重視讓有經驗的教師可以引導教師深入運用《指導》,對其開展研究、探索,解決實踐工作所存在的問題,確保每一次培訓的質量。同時,我們還定期的開展各類評比活動,如結合《指南》的半日活動設計、自主早操、自主午餐及戶外自主游戲,等等。
2.開展廣泛的宣傳工作
學前教育工作帶有極強社會性,要家庭、幼兒園雙方的合作、溝通,再加上全社會的支持配合才能更好完成。為此我們開展了多方面的《指南》宣傳工作。
(1)在園宣傳《指南》內容和精神,提高科學保教水平
通過標語的宣傳,彰顯主題,打造良好的氛圍。發放有關手冊,宣傳幼兒園教育的目標、理念,積極讓家長認真學習內容,糾正自己不正確的育兒觀。尊重孩子、理解他們,形成家園共育的良好氛圍,讓幼兒園和家長可以形成合力,一起為了孩子的未來而努力。
(2)農村下屬園宣傳《指南》,實現教學理念的同步
作為中心幼兒園,在更新自身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還要把《指南》帶到下屬的每一所幼兒園,通過全鎮教研活動學習《指南》、理解《指南》,并通過送教、觀摩、幫扶指導等形式進一步傳播正確的教育理念。
(3)社區宣傳《指南》教育理念,加強社會共識
開展多元化方式的科學育人的宣傳指導,形成上、下聯系,全體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通過宣傳單方式為社會廣泛宣傳學前教育的政策和方針;利用家長學校,組織家長集中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關于規范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幼兒園一日活動行為細則》等一系列學前教育法規,讓全社會和每個幼兒的家長都能堅持科學育兒的行為。
(4)向家長宣傳《指南》要求,糾正“小學化”傾向
通過家長會和開放日,或是通過咨詢活動、發放宣傳單的方式,面向家長開展科學的育兒宣傳式的活動,廣泛傳播當前先進的科學育兒知識,指出小學化的不正確性及危害,糾正這種現象繼續蔓延,讓家長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轉變觀念并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
四、加強業務指導和動態監管,建立長效機制
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的重點是農村民辦園,東關鎮下屬共有5所民辦園,我們通過不定期的走訪調研發現,基本摸清了“小學化”傾向的幾個點,如識字教學、小范圍的興趣班等,為此我們從問題出發,究其原因,解決問題:
1.對話,分析問題
調研之后,我們召集了所有的園長進行了座談對話,園長們紛紛道出了心聲,存在幾點“小學化”傾向主要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迎合家長需求;二是資金問題。病因知道了,只需對癥下藥。
2.親歷,達成共識
只有各園每個老師的觀念轉變了,才能去影響轉變家長的觀念,從而更好地踐行《指南》。為此,我們制定了相應的下屬園業務指導計劃,定期地開展送教、觀摩、研討等活動,并手把手地幫扶指導各園的環境創設,組織各園各類評比,如戶外自主活動、早操及自主午餐等。慢慢地,我們指導的內容涵蓋了幼兒園園務管理、教育教學、后勤安全等,在我們的不斷影響下,各園達成了以游戲為幼兒基本活動的共識,并把這種觀念傳達到每一個家長。
五、幼小“無縫銜接”,實現家園共育
貫徹落實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做好“幼小銜接”教育的指導意見,東關鎮各園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1.幼兒方面
首先,大班下學期安排“參觀小學”、開放日邀請小學老師來上課等主題活動,讓幼兒提前了解和體驗小學生活,萌發對小學生活的向往。
其次,培養幼兒自我服務于管理能力,如有初步的時間概念,上學不遲到、不早退、有病或有事要請假,學會整理、保管物品的能力等。
第三,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養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并結合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養成認真傾聽、專心閱讀的好習慣。
2.家長方面
首先,針對家長的困惑,利用家長學校,組織開展“幼小銜接”專題講座,讓家長們了解入學適應階段應該培養幼兒那些學習習慣、幼兒的心里狀態會發生那些變化等。
其次,組織家長沙龍活動,如邀請“典型”家長參加沙龍活動,請他介紹他的孩子從幼兒園畢業后,如何順利度過入學適應期,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很受家長歡迎。
《指南》是一門高深學問,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實踐去摸索,才能在實施《指南》的過程中讓幼兒真正享受屬于幼兒期的獨特生活,體驗游戲、操作、交往、表現所帶來的創造的、合作的、成長的快樂。
參考文獻:
[1]蔡琳.談幼兒教師體態語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