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比肩”是現代漢語中比較常見雙音副詞,被收錄在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中。本文主要從歷時層面詳細地討論了“比肩”從結構松散的述賓短語到動詞,再虛化為副詞的演變歷程。
關鍵詞:比肩;詞匯化;演變
作者簡介:許陸君(1993-),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上海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研究方向:漢語語法和詞匯。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1
1、引言
“比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產生。戰國時期的相關文獻中,例如:
千里而有一士,比肩也;累世而有一圣人,繼踵也。《呂氏春秋》
(1)中都是和“繼踵”連用,構成比肩繼踵的固定結構。表示“肩挨著肩,腳跟靠著腳跟”的意思。同時,戰國時期的“比肩”都是放在謂語的位置。
《古代漢語常用字匯釋》[1]中對“比”的解釋是:<動詞>挨著/比較/較量/勾結;<介詞>等到;<副詞>連續。《現代漢語詞典》[2]第七版中解釋“比肩”為:<動詞>并肩、相當。<副詞>一起,共同的意思。協同副詞“比肩”中的“比”主要是<動詞>挨著的意思。
查閱相關資料可得,表示“挨著”意思的動詞“比”在古代漢語中比較常用,而且“比”會和名詞連用。常用在“比+NP”的結構中,與其后的體詞性成分構成述賓短語。這在古代漢語中有比較多的例子。例如:
(2)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贈白馬王彪》
(3)取方月數,用比星周,軍國之義存焉,人倫之紀備矣。《隋書·列傳》
《古漢語詞典》[3]中對“肩”的解釋是:<名>肩膀;<動>任用/擔負。“比+NP”結構就為“比”和名詞“肩”在線性相列的序列上同時出現提供了條件。例如:
(4)婦人莫不愿得以為夫,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荀子》
(4)中的“比肩”意思都是肩挨著肩,“比”和“肩”之間可以插入其它成分,例如:比其肩。因此是結構比較松散的述賓短語。
2、“比肩”的詞匯化
兩漢時期,除了述賓短語“比肩”。“比肩”還出現了名詞的意思和用法。例如:
(5)收復絕屬,存亡續廢,得比肩首,復為人者。《王莽傳上》
(6)等類眾多,行事比肩,略舉較著,以定實驗也。《論衡》
(5)中的“比肩”意思是:兄弟或者是地位相當的人。(6)中的意思是八卦中的一個名詞,象征著競爭和合作。“比肩”的這一意思,在明清時期的一些小說中也廣泛出現。
(7)適才見他的法,與小弟比肩相似,小弟卻得本師羅真人傳授五雷正法,所以破得他的法。《水滸傳》
名詞“比肩”在后來的演化過程中慢慢的消失,《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也沒有收錄名詞“比肩”的意義和用法。所以,這里不做詳細的討論。
除此之外,戰國到兩漢時期的“比肩”主要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意義開始泛化,從具體的意義“肩挨著肩”到抽象的意思指:一個接著一個,泛指數量多。例如:
(8)蚩尤之民,湎湎紛紛;亡秦之路,赤衣比肩。當時天下未必常寒也。《論衡·非韓》
另一個特點就是結構上的變化,兩漢之前,“比肩”常用在“是比肩而+V”的結構中,而西漢時期,“是比肩而+V”結構中的“是”開始脫落,出現“比肩而+V”的結構。與此同時,“比肩”作為一個詞單獨使用情況增多。例如:
(9)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論遠。三人比肩,不能外出戶。《淮南子》
(9)中的“比肩”可以兩解的,既可以認為是表示肩挨著肩,距離很近的述賓短語,又可以被當做是句中的謂詞成分。從語義和句法功能的角度看,“比肩”是更加趨向于后者的。因此,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處于謂詞位置的“比肩”的用例大量增多,“比肩”逐漸凝固成為一個動詞。例如:
(10)長幼不可比肩,如何對我和尚!《敦煌變文》
從語義和句法結構兩個角度來看,動詞“比肩”分為比肩1和比肩2。以上情況中的是比肩1。意思是肩挨著肩。比肩2的意思是相當,比美。比肩1最早出現在漢代。比肩2最早出現在魏晉,主要用在“與×比肩”的結構中,表示“與×相當”的意思。
3、“比肩”的語法化
由上可得,述賓短語“比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西漢時期,述賓短語“比肩”由于趨于定向地出現在謂語的位置且有謂詞的句法和語義功能而逐漸詞匯化為一個動詞。與此同時,表示的意義也從原來的“肩挨著肩”擴大為“一個挨著一個”,表示距離近,數量大。唐宋時期,“比肩而+V”的結構中的“而”開始脫落,“比肩”開始出現在謂詞性成分的前面,表示動詞的協同義。出現“比肩+V”的結構。例如:
(11)鳥有并翼飛,獸有比肩行。《全唐詩》
(12)丈人之于本朝,不深于二主,人間雅譽,過于兩臣,讒夫側目,為日久矣,比肩競逐,庸可遂乎!《資治通鑒》
(11)(12)中的“行”和“競逐”都是謂詞性的成分,跟在“比肩”的后面,組成一個述補式的結構。意思是:一起走,一起行。
楊榮祥認為句法位置的改變是副詞形成的決定性的條件。一個詞或者是一個詞組,或某種語言成分,如果經常處于句法結構中的謂語的前面并且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充當狀中結構中的狀語,那么,這個詞就極有可能會發展成為一個副詞。
明清時期,放在謂詞前的“比肩”大量的出現在文獻中。例如:
(13)吾二人比肩事主,為社稷臣,將軍能見諒,已幸甚,何煩謝為。《東周列國志》
隨著放在動詞之前的充當狀語的“比肩”的大量使用,“比肩”開始虛化為一個副詞。
參考文獻:
[1]余家驥主編.古代漢語常用字匯釋[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3]楊榮祥.近代漢語副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