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飛,何秀英,陸展華,盧東柏,劉 維,王石光,李傳瑛
(1.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廣東省水稻育種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40;2.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廣東省植物保護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40)
河源市是廣東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地級市,經濟相對落后,2016年廣東各地區(21個地級市)GDP及人均GDP排名中河源市均列第19位,人均GDP僅為廣州的20%、深圳的17%[1]。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深圳市就有組織、有計劃地扶持河源紫金、和平、東源三縣發展,2013年開始全面對口幫扶,2017年1~11月深圳對口幫扶河源產業共建園區累計完成產業項目轉移81個,超億元工業項目33個,其中超10億元項目3個[2]。河源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鄰江西省贛州市。全市土地面積156.42萬hm2,其中耕地面積13.32萬hm2。河源市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山地占53%,丘陵占36%,谷地和平原占11%;年平均日照時數1 687.0 h,年平均氣溫20.7℃,年平均降水量1 768.9 mm,全市地表水質保持在一類、二類水平,空氣質量優良。水資源豐富,平均年總量為 151.3 億 m3,人均 4 500 m3[3]。河源以種植秈稻為主,其中和平、連平兩縣屬于粵北稻作區,以感溫秈稻品種為主,當地農民對米質要求高,喜歡長粒型軟米。早造以中早熟高產品種為主,晚造則以優質米為主。河源其他地區屬于粵中北雙季稻區,早造以高產、高抗、感溫的中熟品種為主,晚造以弱感光品種為主。
作為廣東省水稻主產區之一,河源水稻產業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代表性。2016年,河源市水稻播種面積達14.52萬hm2,占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8%,總產量約85萬t,占糧食總產量近90%[4]。廣東近年來水稻年播種總面積在186.67萬hm2左右,早造平均每667 m2產量390 kg左右,晚造380 kg左右。2017年河源市水稻播種總面積達到16萬hm2,約占全省的7%。因此,切實抓好水稻生產,實現增產增收,對穩定提高河源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河源水稻產業概況進行調研,分析當前水稻產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將可為廣東省水稻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廣東省農業廳發布的“廣東省2018年春播作物種子市場供求形勢分析”指出:2018年早造雜交水稻種子供應量足價穩。據統計,早造全省雜交水稻計劃種植面積約46.67萬hm2,需種量約800萬kg。2018年早造用種約840萬kg,早造雜交水稻種子價格較穩定,基本與上年同期持平。五優、深優、恒豐優系列等具有品種權的品種零售價為70~80元/kg;高端緊俏品種零售價為90~100元/kg。但近幾年由于雜交稻種子價格上漲,而常規稻種子價格低、米質優、收購價格高,常規稻種植面積占水稻總播種面積的30%以上。
河源市近幾年單造推廣種植的品種都在200個以上,其中雜交稻品種數量約占總品種數的60%以上,常規稻約占35%,特種稻占5%。目前廣東省內進入河源市場開展雜交稻業務的公司主要有金稻種業、廣東現代耕耘種業、華農大種業、粵良種業、源泰種業、天弘種業、廣東亁農種業等十幾家,省外也有隆平高科、亞華種業、湖南金鍵等10多家公司進入河源市銷售。目前市場主推雜交稻品種有深優系列、五優系列、廣8優系列、恒豐優華占、Y兩優系列等多個系列的品種,市場競爭激烈。另外,河源市雜交稻制種產業一直沒有大的突破,目前制種規模處于萎縮狀態。據河源市種子站工作人員介紹,20世紀90年代開始河源市龍川、連平、紫金縣有過雜交稻制種服務。但是目前只有龍川縣雜交稻制種服務站以及連平的個別地區從事雜交稻制種工作,供應一些大型種子公司,例如北京金色農華、兆華種業等,規模較小。
2016年晚造河源市總體良種覆蓋率達到96%。其中雜交稻良種面積達到5.07萬hm2,占68.07%,常規稻良種面積達到2.29萬hm2,占30.69%(表1)。
當前我國的優良品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3%以上。良種優勢主要體現在:(1)產量高。同等情況下能增收10%~20%甚至更高。(2)產量穩定,可以多年將產量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3)品質較好,售價較高。(4)抗性較好,可以避免或減輕病蟲害造成的損失。(5)適應性更強,可以大面積推廣,更容易實現機械化生產[5]。

表1 2016年晚造水稻品種種植面積統計
(1)“三控”施肥技術。該技術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主持研制,是一項以控肥、控苗、控病蟲(簡稱“三控”)為主要內容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術體系。該技術中的“控肥”和“控病蟲”就是針對“減肥減藥”的,而且在減肥減藥的同時還可增產10%左右,可作為化肥農藥“兩減”和“零增長”的重要抓手。2006年以來,已在河源龍川等區縣應用多年,都表現穩定的節本增產效果,深受農民歡迎[6]。(2)水稻拋秧技術。該技術是20世紀60年代在國外發展起來的一項水稻育苗移栽技術。它是將秧苗連同營養土一起均勻撒拋在空中,使其根部隨重力落入田間定植的一種栽培法,具有省工、省力、省種子和秧田、操作簡單、高產、穩產、高效等優點。目前河源市80%左右的稻田都采用拋秧技術,每667 m2產量在400 kg左右。此外,河源市近兩年推廣的水稻相關技術還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稻田福壽螺發生危害的全程綜合防控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雙季超級稻強源活庫優米栽培技術、水稻直播技術等。
當前河源市對水稻的輕簡化、機械化栽培技術需求強烈,渴望降低種稻成本。截至2017年底,河源市農機總動力77.17萬kW,而2012年僅為59.53萬kW,增長較為明顯。目前全市擁有水稻聯合收割機超過2 200臺。規模以上(0.67 hm2)種植大戶在土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基本都采用了機械化收割方式。特別是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村合作社,采取集中機械化收割、機械化稻谷干燥,部分種田大戶采用了機插秧技術。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了70%左右,提高了生產力水平與種稻效益[7]。
目前河源市稻米加工企業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由米業公司或大米加工廠出面通過合作社與附近種稻大戶簽訂種植協議。農民按照合同種植水稻,成熟時由合作社組織統一收割、烘干,最后由公司統一收購并存入庫房。大米加工廠通過流水線將稻谷加工成成品米,其中低端米主要銷往機關、學校、工廠食堂,中高檔米大多進入商場超市銷售。除了成品大米,還將稻谷進一步深加工,制成米粉、米線等具有一定附加值的產品。目前,河源市稻米加工產業鏈基本形成。
2017全國惠農補貼政策主要有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政策、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產糧( 油 )大縣獎勵政策、深入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和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支持政策等[8]。2016 年 5 月國家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但實際情況不容樂觀,惠農政策落實非常不到位,對農業促進作用不夠明顯[9]。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在河源建立分院及東源農業促進中心,與河源市農業合作社合作,結合當地需求,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務。例如派出專家幫助當地培育新型農民,開辦技術講座或直接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此外,在網絡化時代,農民獲得最新的科學文化知識與各種信息不再困難,農民可以隨時了解全國市場行情,了解產業動態,大政方針。這極大地開闊了農民的視野,打開了農民的思路,農民從事農業生產不再盲目,而是逐漸變得有目的性、有思想,有遠見。一大批有能力、有思想的新時期農民及農民企業家成長起來,為河源市水稻產業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1)市場上推廣的品種過多、過雜,主推品種不突出。主推的優質品種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推廣,無法最大限度的發揮良種優勢。推廣面積最大品種也僅1萬hm2左右,且逐年減少。(2)推廣的品種未審先推,產生危害。種子經營者為了搶占市場,采取邊推邊審定的策略,這屬于典型的違規操作,存在很大的風險。(3)僅推廣品種,不重視良種良法配套。這種粗放的推廣模式,不但不能完全發揮良種優勢,還可能出現病害或減產等不良后果[10]。
主要原因:(1)種子行業相關體制尚不完善,管理力度亟待提高。種業市場缺乏嚴格的監管,準入門檻低,導致良種推廣面積受到嚴重擠壓。市場上熱衷于推廣銷售利潤高的品種,而非品質最優良的品種。另外,糧食不能合理的按質定價,導致優質稻米賣不出好價錢[11]。(2)新的品種審定辦法的實施加快了品種審定的速度,通過審定的水稻新品種數量快速增長,更新換代的速度也大大加快。(3)同一區域出現多頭推廣的情況,未形成區域化、規模化生產模式。品種推廣與真實需求之間存在矛盾[12]。利益驅動下,品種侵權等現象屢有發生。(4)農民、合作社、種子公司盲目選擇新品種、廉價品種。為了盡快推出“新品種”,將未審定的品種或改名后的老品種進行推廣。(5)一些種子銷售人員缺乏系統的農業知識,忽視良種良法配套,導致新品種在推廣期間不能真正發揮全部的品種潛力[13]。(6)種子企業多、小、弱,且生產、經營水平較低、風險大。其次,企業科研人才短缺致研發能力不足。(7)種子行業發展環境欠佳,例如制種基地生產秩序混亂、品種管理不規范、國家相關政策不夠完善。
河源市農村從事水稻生產的青壯年勞動力嚴重短缺,土地撂荒現象嚴重,許多優良稻田無人耕種。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持續大量向城鎮轉移,河源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出2017年河源城鎮化率已接近44%。全國農民工數量已經達到2.6億以上;留下來的務農農民平均年齡已經達到55歲,其中婦女超過6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近83%,農村空心化、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和低文化程度趨勢越來越明顯。當前,留在農村種稻的勞動力的結構和素質問題已經十分突出。
主要原因:種稻綜合成本快速攀升,人工成本增長尤為明顯。同時,稻谷收購價格低且緩慢下降,導致種稻收益大幅下降,農民種稻積極性低[14]。具體表現在:(1)農業基礎設施差,種植結構單一,交通不便、生產成本高、管理難度大、防災能力差,經濟效益低下。(2)土地流轉相關服務平臺建設滯后,使土地流轉信息流通閉塞,難以實現規模化土地流轉,同時不利于引入外地投資。(3)勞動力年齡偏大,有些老人甚至喪失了勞動能力,因此這些稻農的土地撂荒比例比較大。(4)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創業或求學,使得農村務農勞動力大幅度減少,老人和兒童留守農村,造成農村土地撂荒[15]。
農機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角,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的效率、質量和效益。全國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78%以上,但水稻種植環節機械化水平只有45%,其中南方雙季稻區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多數不到20%。截至2016年,河源市水稻機插秧率不足20%,80%左右使用拋秧,是水稻全面機械化的最大短板。河源市水稻農機化水平較全省平均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水稻機械化插秧方面水平仍然很低。當地種田大戶,要么是沒有使用過插秧機插秧,要么是機插秧技術沒有熟練掌握而放棄機插秧,河源市目前仍有80%的水稻播種面積采用拋秧技術。機械化程度不高,種田成本越來越高,盈利空間狹窄[16]。
主要原因:(1)種稻效益不高導致農民積極性低、勞動力短缺,同時稻田分散且布局混亂、規模小,極不利于機械化集中連片作業。(2)農田水利、機耕道等基礎設施設施年久失修,難以完全滿足機械化種植要求。(3)農業機械價格過高、用工成本高、農機補貼額度有限,導致普通農戶農機使用成本過高,收回成本要10年以上。(4)農民觀念落后加之宣傳力度和培訓力度不夠,導致農民對機械化認識程度低,大多數稻農仍采用人工拋、插秧的種植方式。(5)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不成熟, 機械裝備及材料的需求和服務與有效供給之間存在矛盾。水稻種植機械技術復雜、適應能力不足制約水稻種植機械化的快速發展。(6)農機推廣力量薄弱[17-20]。
目前河源市稻瘟病、白葉枯病比較常見,2017年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病較為嚴重,二化螟、三化螟、稻飛虱、稻苞蟲、大螟等害蟲危害較大。
2.4.1 河源市農藥使用存在問題 河源丘陵、山區面積大,稻田較為分散,大部分農民仍使用手壓背負式噴霧器施藥,用藥量過大、安全系數低、防治效果差,而且工效低、勞動強度大。為降低水稻種植成本,提高防病治蟲效果,農民在購買農藥時,一方面選擇價格低且毒性強、見效快的品種,另一方面又盲目加大用藥量。
主要原因:(1)良種宣傳與推廣不力,大多數水稻品種的抗性并不能滿足要求。(2)為了降低成本,很多農民冬前不對稻田進行深翻,稻草、癟谷不做任何處理,致使水稻病蟲安全越冬基數明顯增加。(3)病蟲害日益嚴重。 近年來一些防治難度較大的頑固性病蟲害傳播較廣 ,直接導致水稻施藥次數增多,農藥用量加大。(4)施藥不夠科學規范。留守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以往有很大提高,但是在全社會范圍來看目前仍然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難以做到科學施藥。(5)農藥銷售部門缺乏行業規范,要求農民將多種農藥混配,同時加大用藥量,致使藥“越打越多”現象難以改觀。(6)設備老舊,無法滿足科學施藥。(7)農民環保意識并不強烈,對遭受的農藥污染缺乏簡單有效的檢測手段[21]。
2.4.2 河源市化肥使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民過分依賴化肥而忽視有機肥,同時施肥過量、偏量、低效、污染環境等問題比較嚴重。
主要原因:(1)隨著化肥工業的發展,農村有機肥的使用量大幅度減少,水稻的生長越來越依賴化肥,隨著化肥使用量的上升,施肥邊際效應顯現,每提高1 kg產量所增施的化肥量不斷增大;隨著化肥用量的不斷增大,土壤酸化、板結、供肥能力下降,嚴重制約了水稻產量和質量。然而,為了增產農民只能繼續加大化肥用量,形成了惡性循環,導致農村化肥施用過量、肥效低下,同時對耕地造成了嚴重污染。(2)河源市稻農普遍缺乏科學施肥的知識和意識,氮肥施用一般都是前重后輕,施肥比例、時間、次數不夠科學,肥料利用效率低下。同時,農民忽視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造成養分失衡,直接影響了稻米的產量和品質。
主要體現在:(1)稻米加工企業面臨國內外價格倒掛、產銷區價格倒掛、稻谷與大米價格倒掛,企業效益普遍較差。(2)大多數企業生產規模小且分散,行業品牌混亂,市場集中度偏低。中小企業技術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結構性產能過剩。(3)過度加工與副產物利用率低等問題并存,生產成本高,缺乏競爭力。(4)產業鏈條短小和產品結構單一[22-23]。
主要原因:(1)導致價格倒掛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內資源緊缺、生產力發展不足、稻米綜合成本上漲過快,導致稻米市場競爭力偏弱。(2)河源市在宏觀上沒有對稻米加工行業進行整體布局,中小企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技術研發能力嚴重不足,品牌建設也嚴重滯后。(3)大多數稻米加工企業沒有能力培育理想的加工品種,原料大米需要經過較為復雜的加工處理之后方能滿足市場需求,同時稻米加工對技術依賴度很高,生產工藝流程較為復雜,一般企業短期內很難完全掌握生產技術要領。此外,加工產業鏈條不完整、精深加工能力嚴重不足,稻米副產品加工及轉化技術沒有跟上。(4)企業科技投入較少致使研發能力不足,自主創新意識較弱,產業鏈技術含量低,開發新產品的能力十分薄弱,導致產業鏈短小、產品結構單一。
(1)加大政府管理力度,加強種子行業監管、完善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例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盡早制定植物新品種保護法;提高準入門檻,適當限制各地品種準入數量,以確保真正優秀的品種能夠得到大規模的推廣,發揮出潛力。(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例如,扶持企業辦基地、加大和規范良種補貼、免征種企所得稅、設立種子保險等;培育龍頭企業,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規范品種審定制度,創建種業科研新模式。(3)全面降低種稻綜合成本。例如,依據河源市具體情況,及時推廣高產、穩產、優質、適應性強、生育期短、抗倒伏、適應機械化栽培的水稻品種,同時推廣示范配套的栽培技術。此外,可嘗試推廣直播+機械化來降低勞動力成本[24-25]。(4)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例如,幫助企業打假維權、加強管理,同時發揮自律和促進的作用,組建種子企業聯盟;為企業提供各種信息服務,搭建交流平臺促進企業交流與合作[26]。
(1)國家應加大對農戶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大種子、化肥、農藥、種糧補貼等方面的補貼力度;提供配套的農業保險降低農民種植水稻的風險。(2)可以考慮將土地流轉給經營管理能力較強的第三方進行管理和使用。(3)充分利用網絡及信息化技術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網絡服務系統,促進土地流轉。(4)提供完善的農村土地流轉金融服務,結合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利用規模化、集約化種植技術來降低成本,提高農民種稻收益。(5)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善交通條件,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等。提高保障措施保證種稻利潤,確保提高企業與農民的水稻生產積極性。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調動農民機械化種稻積極性。首先,鞏固和完善購機補貼政策,出臺機插秧作業補貼政策以進一步降低機械化種稻成本,提高種稻收益。其次,向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提供政策性保險。(2)加強農田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種植機械田間運輸和作業環境。同時,加大力度促進土地流轉,鼓勵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3)以政府為主導,聯合農機研發機構、廠家及銷售渠道、售后服務體系,統籌協作最大限度降低農民購買與使用種稻機械的綜合成本。(4)強化技術示范宣傳,做好技術培訓服務工作。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平臺,大力宣傳水稻種植機械化技術及其節本增效作用,掃除農戶的思想障礙。建立健全長期的培訓機制和網絡化技術服務模式。(5)研發與推廣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降低勞動強度與勞動力需求。(6)推進農機推廣機構、農機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社、農機企業在水稻機械化推廣過程中的聯合協作,加快水稻機械化生產推廣速度[27]。
(1)積極推進水田向種田能手、種植大戶有序流轉,加強對種植大戶的培訓與指導,培養新型農民,提高稻農的科技文化素質,引導其科學選擇水稻品種、科學種植管理、科學防治病蟲害。(2)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及農資銷售人員的培訓,推廣新型高效低毒農藥及其科學使用知識,嚴控高毒、高殘留農藥在水稻上使用。(3)加大新型高效低毒化學農藥、生物農藥的宣傳推介與展示示范力度,同時實現“綠色稻米”優質優價。(4)政府牽頭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成立專業的植保公司、建立專業人才隊伍,通過“專業化”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從而提高稻米品質,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1)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大幅提高水稻產業生產力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全面降低生產、流通、銷售環節的成本,增強企業及產品的競爭力。(2)加大政府宏觀調控力度,統籌規劃,合理發展,及時淘汰落后產能,幫助企業提高研發能力,創建知名品牌。(3)根據企業加工需求選育符合加工需要的特種專用稻米品種。研發特種專用稻深加工技術,建立標準化加工及管理體系提升稻米的附加值、延伸產業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物聯網,實現全產業鏈的信息共享,擴大消費市場,提高農民收入[28]。(4)企業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加強企業品牌、文化建設。要因地制宜,全方位包裝大米產品,豐富產品線同時增加文化附加值與內涵。(5)創造良好的投資及經營環境,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同時在本地建立起稻米加工相關行業的人才培養及企業孵化基地,為河源市水稻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