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菲律賓特約記者 秦藝
很早就聽聞菲中友協的大名,這個成立于中菲建交當年——1975年的菲律賓華人組織,多年來一直不遺余力地團結在菲華人力量,促進中菲民間友好交流。更讓《環球時報》記者感動的是,這群在菲律賓已經扎根好幾代的華人,一直無法忘記自己的祖籍國,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他們心中永遠重逾千斤,盡管許多人甚至都沒有機會到中國看一眼。
在菲律賓,擁有完全華人血統并出生及居住在菲律賓的菲籍居民,大約有110萬,如果算上混血華人,菲律賓有超過兩成的人有華人血統。也就是說,走在大街上,平均每五個人里就有一個人有華人血統。
我們和菲中友協的副理事長李平洲先生約好,在馬尼拉灣邊上一家飯店共進午餐。我們提早十幾分鐘到達,但年屆八十的李老已在包間等候了。看到我們,他立刻站起身,張開雙臂表示歡迎。走進包間一看,我們差點嚇一跳,滿滿兩桌的華人扭頭看我們這兩個中國記者。李老解釋說:
“他們聽說中國記者要來采訪我,都希望一起過來看看,只要是中國朋友來到菲律賓,來到馬尼拉,他們都非常想看看,看到中國人就親切!”
這兩桌華人面孔,他們都是在菲律賓有一定資本、地位的人物,不敢說個個富豪,至少都是中產以上。是什么讓這么多人可以立即聚在一起?肯定不是馬尼拉灣的美味海鮮,也肯定不是我們兩個年輕的記者。
菲中友協的名譽理事長蔡鎮斯先生站起身,給協會會員們,也給我們兩位記者講起菲中友協的創立歷史,以及創立之初的許多鮮為人知的小故事。80多歲的蔡老口齒清晰,思維敏捷,甚至一些十分冷僻的成語、典故也信手拈來。蔡先生的老伴笑著說:“他也算是土生土長的菲律賓人了,但因為是華人血統,很愛看中國的歷史、文學書籍,記憶力退化了,但這些東西他從來忘不了。”
在菲華人大多生活在呂宋島,又以大馬尼拉地區聚集程度最高。他們的祖輩從福建晉江、廈門一帶出發,劈波斬浪,漂洋過海,下到南洋“討生活”。平靜美麗的馬尼拉灣吸引了這些離家的人,他們在此安頓一家老小。幾百年過去,菲律賓華人社會不斷壯大,他們和當地人友好相處,共進退,在菲律賓的歷史上留下了屬于自己的印記,與此同時,他們從來沒有丟失過對于祖籍國中國的思念。
在大家此起彼伏的閩南話親切交談聲中,李平洲和蔡鎮斯兩位老先生幾乎同時扭頭看向巨大落地窗外的馬尼拉灣:“我們老了,就更加忘不了自己以前是一個中國人。”他們的祖先肯定也曾這樣看過馬尼拉灣,或許當年的人是在思念家鄉,如今的人是在思念當年。▲
環球時報201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