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穎
摘 要:引用認同概念的提出彌補了目前主要研究引文、作者的被引,很少關注引用者的情況。本文以邱均平教授為例,通過采集CSSCI數據分析了其引用特點和引用風格。
關鍵詞:引用認同 實證研究 引用風格
中圖分類號:G3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01
一、引用認同的概念
科學研究必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引用的方式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是進行繼續研究的重要基礎。但傳統的引文分析主要研究引文、作者的被引情況,很少關注引用者的情況。2001年,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White教授提出了“引用認同”的概念[1],在“Authors as citers overtime”一文中,他把“引用認同”定義為:某位作者引用過的所以作者的集合。這一概念的提出彌補了傳統引文分析的不足,引用認同以被引用的作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引用認同的分析,人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引用的行為,了解對引用者產生重要影響的作者,并進一步了解他們之間在研究領域和學術思想上的聯系,因此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二、引用認同的研究方法
引用認同中對引用次數的統計不是以引文出現的次數計算,而是以被引者出現在參考文獻中的次數計算。在實際應用中學者們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White教授的方法認為:A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B,不管引用B的幾篇文章,均算1次。這是Dialog系統自動統計的,因此A對B的引用認同最多不超過A發表文章的總數,也不能通過1篇文章多次被引增加引用認同。馬鳳采取的方法是統計每一篇文獻的參考文獻,去重后對作者被引頻次按降序排列,這樣引用認同的數量可能超過發表的論文總數[2]。
三、引用認同的實證研究
1.邱均平教授簡介
邱均平教授是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是我國著名情報學家和評價專家。在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與網絡計量學、科學評價與大學評價、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等方面有著精深的研究。他的學術成就和業績被載入《世界名人錄》、《中華科技精英大典》等21部大型權威辭書中,其重要貢獻受到學術界的廣泛稱贊和社會公認。
2.引用認同數據收集
在 CSSCI數據庫的“來源文獻”入口中以“第一作者=邱均平”進行精確檢索,共檢出 369 篇文獻,這些文獻共引用了4707篇參考文獻,引用了2359位作者。
3.引用認同分析
通過Excel 進行分類匯總,可以得到被引用作者的被引頻次,這些引用一起構成了邱教授的引用認同,其中總引用次數為4103次,自引420次,本文列舉出被引次數14次以上作者如下表:
4.引用認同分析
①自引是引用認同的主體[3]。邱均平教授對自己的引用最多,達到420次,遠遠高于其他被引者的頻次。因為作者對自己的研究情況最為了解,特別是某一領域的大家,后續的研究是在以前研究基礎上的延伸,所以研究人員會很自然地引用自己的前期研究成果。
②引用認同呈現明顯的集中離散分布規律,被引用4次以上的研究人員僅為119人,這部分人構成了邱教授引用認同的核心。而被引用 1 次的達到1822人,整體上呈現出明顯的集中離散分布規律。
③多次被引用的作者大都是情報學領域或者研究領域涉及情報學的學者,如馬費成、White,H.D、Garfield,E、王知津、張洋等。通過研究這些被引用者的學術著作可以理解邱教授的學術發展歷程,這對于學術研究特別是學術新手開展研究將會產生很大的幫助。
結語
引用認同是一種新的研究引用的方法,通過對引用認同的分析可以反映出該作者的學術活動歷史和學術社會關系,如對他產生重要影響的作者有哪些?他主要感興趣的研究領域或者關注熱點是什么?后續可以進一步開展研究,如對某作者不同時期的引用認同進行分析比較,從中可以發現傳統引文分析方法未能發現的新規律。
參考文獻
[1]White H D.Authors as citers over time[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01,52(2):87–108.
[2]馬鳳,武夷山.引用認同——一個值得注意的概念[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16):27-30.
[3]夏能能.引用認同的實證研究——以我國情報學專家邱均平為例[J].情報探索,2012(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