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平
【摘 要】目的:針對微生態調節劑在兒科消化系統疾病治療中的效果進行總結和分析;方法:隨機選取98例患兒按照人數對等原則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在對照組使用抗生素來進行治療,而觀察組則使用微生態調節劑,之后針對二組的臨床效果進行比對;結果: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不良反應也低于對照組,兩項對比均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結論:在兒科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當中,微生態調節劑的效果良好,可以推廣使用。
【關鍵詞】兒科疾病;消化系統;微生態調節劑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0-204-01
在兒科的接診工作當中,消化系統疾病非常常見,發病率僅僅略低于呼吸道疾病,位居第二。其致病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為常見的病癥例如兒童腹瀉、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等等,這些疾病的存在對兒童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也給家長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兒童內蒙古的笑話神經體也調節能力不足,免疫功能也存在曲線,所以抵抗力偏低。如在治療當中應當優先選用具備較好治療效果、較低副作用對藥品。近年來微生態調節劑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其可以調節免疫功能,保證菌群處于正常水平。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了最近9個月來到我院就診的兒科消化系統疾病9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等的兩組。二組之間在性別對比和平均年齡以及病程上均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二)治療方法 在治療之前,針對兩組患兒都進行了常規檢測,確定患兒身體狀態,并針對患兒癥狀進行仔細觀察,結合家長的問詢來口服或靜脈補充生理鹽水,平衡酸堿性,做好止吐措施,并囑咐患者注意飲食,例如避免食用辛辣和油膩的食物,保證膳食健康。
在對照組采用抗生素結合患兒的情況來給予抗生素,對輕微患兒結合診斷結果來采用黃連素輔助治療;對中毒患兒則要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來加以治療,也可以采用頭孢曲松也可選擇,本次舉例說明的是藥品樣本是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國藥準H10983036。可以采取靜脈注射或是肌肉給藥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給藥劑量范圍在50~75mg/(kg·d),同時每天的劑量不能超過2g,考慮到兒童對藥品的耐受度與吸收能力,應分兩次給藥。對于抗生素的使用時間,應盡量在發熱、腹瀉、嘔吐等癥狀明顯轉變后進行,時間設置為3~7d以后。觀察組的兒童在此治療方案的基礎上進行微生態調節治療,將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10950032的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在兒童餐后采用溫水送服的方式給藥,溫度應控制在40℃左右,原因是這個溫度既與兒童的體溫相近,不會造成刺激,同時溫水可以給活菌提供更為舒適的活性環境。注意到兒童這一群體的特殊性,溫水也可以用牛奶代替。不到一歲的兒童應每次用藥不超過0.5g,一到五歲的兒童藥量則控制在每次1g。
(三)對指標與療效評價進行監控 針對兩組患兒治療當中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總結和對比,例如蕁麻疹、休克和水腫等反應。若用藥3d后臨床癥狀消失則為有效;若用藥3d后,臨床癥狀改善明顯則為顯效;若用藥3d后,患兒臨床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者。則為無效。在總有效率計算當中,將有效和顯效一并進行統計。
(四)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獲得的數據全部采用SPSS來進行統計學計算處理,計量資料的表示方式為x±s,計數資料則用百分比%來表示,檢驗方式上,計算x2和p的關系,p<0.05,則代表差異明顯,統計結果具備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研究結束后,對結果進行采集發現,本次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3.47,而觀察組的總有效率則為93.88%。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1。
表1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49,n/%)
(二)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49,n/%)
三、討論
眾所周知,小兒的消化功能并不完善,所以在免疫功能上也是非常脆弱的,部分兒童后天調護不足,更容易導致消化系統的疾病,臨床最常見的癥狀就是嘔吐、腹痛和腹瀉,直接給小兒的消化吸收功能造成影響,嚴重時甚至可以威脅生命安全。這種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如果就診不及時就會延誤病情,所以在臨床診療工作中也應當采用合理的診斷方法,對癥下藥。抗生素是兒童消化系統疾病治療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藥品,抗生素的基本功效就是可對致病菌進行生長上的抑制。但是使用不當,或是長期使用也會出現菌群失調的問題。近年來醫學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也有了更高的健康意識,所以對于疾病的診療工作而言,也非常重視安全性了。為了避免出現菌群失衡問題,應當盡量少用抗生素,如果輔以微生態調節劑,則可以在保證治療安全性的同時提高治療效果。
在微觀生物學體系當中,人體是一個微生態環境,其構成包括了細菌、真菌和衣原體,人體細胞僅僅為細菌細胞的10%。在腸道當中,存在人體中超過4/5的菌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的營養吸收情況和個人免疫能力,其可以幫助患兒保證生態平衡。所以近年來微生態學也在醫學體系當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所以對于小兒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也提出了新的方案。微生態調節劑可以有效調節腸道菌群的平衡,大大提高治療效果、避免抗生素副作用。在本次研究當中,使用微生態調節劑的觀察組有效率較高、不良反應較低,兩項指標均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可以認為微生態調節劑的治療效果較好,可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包飛, 甘文鋒.微生態調節劑在兒科消化系統疾病的作用[J].醫藥衛生:引文版, 2016(3):00128-00128.
[2] 魏曉紅.微生態調節劑在兒科治療與保健中的作用[J].現代養生月刊, 2016(18):121-121.
[3] 王瑞娜.腸道菌群及微生態調節劑在兒科臨床中的作用[J].人人健康, 2017(14).
[4] 韓崢, 田霞, 王艷芬.微生態制劑在消化系統疾病治療中的應用[J].醫學新知雜志, 2017, 27(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