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濤 王冰輝
摘 要:微課作為目前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其表現出了自身的一些優(yōu)勢。微課利用自身的一些特點能夠滿足現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即在有效的時間內實現對知識最有效的學習。微課的錄制類似于微電影的拍攝,其內容和形式上還需要體現出技術性、復雜性、藝術性、新穎性和原創(chuàng)性的特點,同時,對錄制好的微課還需要進行適當的“微評”,以促進微課的制作水平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關鍵詞:微課建設 效果評價 內展與外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2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轉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并在生活方式給人們帶來了一些更多便利化的選擇。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無疑觸動了整個時代的神經。創(chuàng)新從無到有,空間從大到小,互聯網技術已深深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微信、微博、微電影、微媒體、微文明、微學習等“微時代”的出現[1],網絡技術又再次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同時,教育模式也開始由傳統(tǒng)教育模式向精準教育模式轉變。教育模式的轉變也必然導致一批新的教育資源的出現,微課程就是其中一種。
一、微課在學科建設中的意義
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主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但其在網絡信息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卻顯得有些心力交瘁。教師的課堂講授與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一致,即教師的愿景與現實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學生由于分心或是錯過了上課時間,則會出現對知識的理解空白或似懂非懂的模糊印象。微課建設適應了教育教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它能夠很好的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并能以觀看視頻的方式為學生提供靈活多樣的學習形式。微課建設促進了教學模式的改革,其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現傳統(tǒng)課堂與微型課堂的的深度融合
在傳統(tǒng)課堂的講授過程之中融入微課的方式,實現“課中有課”的形式,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是借助于網絡信息平臺實現對知識的最優(yōu)化傳遞。傳統(tǒng)課堂以常規(guī)的講授形式進行授課,而對一些抽象性強、實操性強、特別是一些生活中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單純靠課堂講授難以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此時,借助于微課,以直觀視頻講授的形式出現會更明顯的增加課堂效果。另外,微課又具有自身的獨立性,它既可以出現在課堂內,又可出現于課堂外。因此,微課既可作為傳統(tǒng)課堂的有益補充,又可充實第二課堂的趣味性。
2.通過微課建設,提升師資水平
微課建設需要教師對錄制內容的甄選、融合、提煉,然后是設計、安排與錄制。在這個過程中,任課教師需要投入很大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對知識點或技能點的最優(yōu)化展示,所以,微課建設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過程。微課建設需要任課教師作為一名“設計者”,需要知道如何錄制、如何配音、如何將講解內容連貫起來、如何配光、如何加音效等等,所有的過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進行提前準備。即使有專業(yè)團隊來運作,任課教師也是要參與其中的。微課建設的整個過程也是任課教師對錄制的知識點進行反復揣摩、思考,不斷內化,且能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所以微課建設,是有助于教師提升自身業(yè)務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的。
3.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科建設內涵
微課建設能夠將學科的知識點與技能點脫離固定課堂而實現多次“重現”,從而實現學習的“隨時性”與“隨地性”,這極大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便利性。學生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不同,在課堂上就會表現出不一樣的認知效果。對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點,一些學生并未真正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是依靠“課堂回味”、自我學習、還是請教老師來實現對知識點的掌握呢?答案應該是網絡與微課。只要有智能設備,網絡資源與微課資源都能為學生提供隨時隨地的學習條件,學生的學習也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學生增強了學習能力,提升了學習成績,這將極大提升教學質量。而在提升整個教學質量的環(huán)境下,也將大大豐富學科建設內涵。
二、微課的趣味性及自身的特點
微課是一種直觀化的視頻教學方式,它能將學科中一些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能將枯燥的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課堂中的有效時間利用是其提高學習效率的主要途徑。很明顯,有趣的課堂和枯燥的課堂對學生來說在有效時間利用上存在很大的差別。學生對某課程有效利用課堂時間越長,其對該課程知識的掌握度就越高,反之,就會越低。因此,如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也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問題。教師也希望采取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增加課堂趣味性,提高教學質量,比如舉些實例或準備些圖片,但這些只能體現與知識點的相關性或是局部性,無法體現出整個知識點的完整性。而對于微課來講,其主題明確,內容具體、形式靈活、視角鮮明,能夠極大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的敏感點,所以借助微課可增加教師的課堂授課效果。微課不僅形式上新穎,在內容制作方面微課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
1.知識點的獨立性與完整性
微課雖然形式“微小”,但卻是對某一個知識點或技能點的系統(tǒng)講解,包括導入、內容的梳理與設計、總結、思考等,所以對于微課來講,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和完整性。
2.實現重難點突出
微課的錄制不是面面俱到的視頻錄像,而是基于知識層面上的重點突破,其將一些重點或難點內容有選擇性的進行整理,然后再錄制成可供學習的課程資料,同時也體現出了職稱考試的內容。對學生來講,利用微課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既節(jié)省了復習時間又能進行有效的學習。
3.實用性
對一些實踐性強的學科進行微課建設,其效果更為明顯。實踐操作體現出一種動手的能力,其崗位的要求很大成分取決于操作的熟練程度。所以,將設備操作和技能訓練制作成微課的形式既能滿足學員的技能操作訓練需求,又能提高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微課在學科建設中的協作性與創(chuàng)新性
1.技術性
高質量的微課和低質量的微課是很大差別的。若要錄好一段微課不僅需要有很好的編排,還需要有合格的攝影,需要有特寫或是特效,需要有燈光效果,需要有聲音與動作的吻合等,所以錄制效果好的微課是需要一定技術水平的。
2.復雜性
微課錄制的復雜性體現在錄制的過程中。從錄制前的準備,到錄制過程中的取景、編排,再到后期的剪輯、合成、錄音編輯、片頭、片尾的插入,問題的設置等,其過程的復雜程度不是單一一個任課老師所能完成的,所以,微課建設不僅要有資金支持,還需要有團隊協作。
3.藝術性
微課由于具有開放性、共享性的特點,所以微課的錄制并不是一種平鋪直敘的說課過程,而是要體現出一種可觀賞性的特色,使人能夠“百看不厭”,并能從中有所收獲。
4.新穎性
微課的新穎性不僅體現在形式上,還體現在內容上。微課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與網絡授課,其“短小精”的特點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微課能夠實現一種知識的“實物化”,并能得到多次的重現或復制,且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能夠在多種環(huán)境下實現開放自由的學習。
5.原創(chuàng)性
錄制微課不是抄襲復制別人已有的成果,而是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制作出有別于別人的微課視頻,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四、微課建設的效果評價
教學過程需要有一定的考核,以提高教學效果;微課也需要進行相應的“微評”,以判斷微課的優(yōu)劣。目前,微課的評價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一般來說,微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評價:
1.表觀視覺層面
視覺表觀層面主要是從“觀賞”的層面來評價的,這個層面主要包括錄制視頻質量的高低、視頻的清晰度如何、播放時是否連續(xù)、流暢等方面進行評價,其目的是評價視頻的可觀賞性。
2.內容設計層面
內容設計方面評價包括主題意義是否積極,目標是否明確,層次布局是否合理,信息是否準確,內容是否完整,整體安排是否得當等等[2]。
3.新穎性和原創(chuàng)性
微課的效果若要脫穎而出,就必須要考慮到新穎性和原創(chuàng)性,這也是微課能夠不斷創(chuàng)新的動力所在,所以評價微課效果還要看微課本身立意是否新穎,制作的視頻是否具有原創(chuàng)性。
五、微課發(fā)展過程中的內展與外延
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能夠極大滿足不同學習者的時間地域要求,中小學不僅在推廣微課,高校教育也在推廣微課,所以微課的發(fā)展不僅表現在速度上,也體現在廣度上。同時,微課的發(fā)展還表現出內展和外延層面的意義。內展方面指的是利用微課的優(yōu)勢可以很好的輔助課堂教學或在線學習或課下答疑等,具體的學習形式是靈活而多樣的;外延方面指的是利用微課還可以進一步進行教改或課題的申報,將微課的作用推而廣之,實現微課的效果的最大化。同時,基于校企合作或校院合作的平臺開發(fā)校企(院)聯動共建微課資源庫將是更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舉措[3]。
六、總結
微課作為目前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其表現出了自身的一些優(yōu)勢。微課利用自身的一些特點能夠滿足現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即在有效的時間內實現對知識最有效的學習。但是,制作出一些效果突出、觀賞性強的微課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它不僅要花費制作人員大量時間與精力進行前期準備,同時還需要突出新穎性和原創(chuàng)性,這也是微課制作過程中的難點和亮點。總體而言,微課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形式靈活、內容多樣,其一定會在深度和廣度上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的內涵理解與教學設計方法[J].廣東教育·綜合,2014:33.
[2]尹合棟.微課程的設計、開發(fā)與評價[J].現代教育技術,2015(1)25:46-51.
[3]鄭廣成,朱翠苗.探索校企聯動微課建設和共享的信息化途徑[J].軟件工程,2017(5)2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