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燕梅
摘 要:黨的十九大首提“幼有所育”,內涵之一是讓每個幼兒都能享有有質量的教育。縱觀林芝市的學前教育,更多注重知識、技能、態度、習慣等方面的培養,雖然已經開始認識到培養幼兒創造力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沒有行之有效的操作系統,不能一以貫之。要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勢在必行,因為在信息化的今天,沒有創造力就等于沒有騰飛的翅膀,而單靠“走”,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經過對陽一(化名)、曲珍(化名)、云丹(化名)等幾名性格鮮明的幼兒的跟蹤觀察、言行記錄,結合專業理論對其行為特點的科學分析,可以看出“壞孩子”通常蘊藏著更大的發展可能性,如:有反抗精神的孩子更有判斷力,亂涂亂畫的孩子更有想象力,調皮的孩子更有創造性等。幼兒教師要有創新工作的意識,有培養幼兒創造力的主觀能動性,在保教過程中會保護幼兒的求知欲,多渠道豐富幼兒在自然、天文、地理、社會等方面的基本概念、粗淺知識,為幼兒提供操作與探索的材料,并且創設寬松的人文環境,以此來初步培養幼兒的創造力,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與開拓者奠基。
關鍵詞:解答 包容 支持 放手 創造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1
古往今來,人類文明總是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與創造,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有了電燈、飛機、電腦,有了今天的現代化生活。某種程度上說,沒有創造,就沒有歷史的進步。是故古人說:“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俗”。及至今日,時代發展日新月異,更需要創業者而非守成者,因此黨的十九大開篇即提出“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
幼兒時期是培養包括創造力在內的各種能力和品質的關鍵期,如果孩子的創新思維和做法被壓制,也許就此成為一個中規中矩、墨守成規的普通公民;反之,如果孩子被激發出創造力的星星之火,也許就能在未來形成燎原之勢。因此,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時刻提醒自己只有解放幼兒的雙手和頭腦,鼓勵幼兒大膽去創新、去創造,才能成全幼兒不平庸的一生,才能培養出國家真正需要的棟梁之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法律法規以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指導性文件也都提到,要培養兒童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耐心解答幼兒的“十萬個為什么”
在埃里克森關于“人類心理發展八階段”的理論中,學齡初期(3至5歲)處于主動對內疚的沖突階段,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就會形成主動性,這將為他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奠定基礎。這個時期的孩子能更精確地運用語言和更生動地運用想象力,典型表現是愛問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一次在《兩只小象》歌唱活動中,年齡大一點的陽一突然問道:“大象怕老鼠鉆進它的長鼻子里嗎?”我透過他擾亂活動秩序的表象,看到了他思維的積極性與活躍性,認真傾聽他的問題以尊重和保護他的好奇心,耐心告訴他說:“你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等下再回答你”,并在活動結束后認真進行了解答,做到不束縛幼兒的頭腦,保護其探索的興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么重大的發明創造時說:“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究底地追究問題罷了”。陶行知也指出:“幼兒只有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
二、包容孩子適度的破壞性
每個班都有那么幾個讓人頭疼的孩子,經常做出一些在成人看來莫名其妙的破壞舉動,并且樂此不疲。比如區域活動時,陽一機靈地選到了新買的玩具,誰知玩著玩著,他一把將玩具摜在了地上;午飯前,大家坐在餐桌邊津津有味地聽故事,曲珍卻把透明桌布撩起來,把下面的精美剪紙圖樣撕爛……我壓制住生氣的本能反應,耐心詢問他們為什么這樣做,了解到陽一摔玩具僅僅是因為好奇,他想看看玩具摔壞后會怎樣;曲珍撕壞剪紙圖樣,也只是因為它很漂亮,想看看撕開后是什么樣子。盧梭曾說:“即便在孩子身上似乎是破壞傾向比較多,原因也不是兒童生來是邪惡的,而是因為創造活動很緩慢,而破壞活動則比較迅速,所以更適合他活潑的性情”。其實這句話重點強調的是孩子破壞性行為背后的積極意義,即很多孩子的破壞性行為是展現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探究欲望和滿足好奇心的積極行為。針對這種“探究型”的孩子,老師應該重視其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多準備一些能拼裝、設計精巧、耐磨耐摔的玩具讓他盡情的實驗與探究,提供豐富的美工材料供他撕、剪、拼貼、涂畫,對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大有裨益。
三、豐富幼兒的認知,鍛煉幼兒的技能
任何創造性的活動都是建立在對原有事物的認識的基礎上的。沒有語詞的豐富與發展,沒有感性經驗做鋪墊,沒有技能做支撐,想象和創造必定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無從談起。因此,教師要通過組織幼兒看圖書、給幼兒朗誦詩歌、講故事等活動,豐富幼兒的概念與詞匯;組織開展混齡活動,帶領幼兒親近大自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拓展幼兒關于生活、自然以及社會的知識;投放豐富的材料讓幼兒動手操作、親自實踐,為幼兒的創造力提供肥沃的土壤。
四、在美育等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幼兒美育和各類創編活動是促進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發展的重要途徑。美術活動這一塊,林芝市幼兒園做得非常出色,為孩子們創設了自然、輕松、富有藝術氣息的活動室環境,老師為孩子們準備了樹葉、紙品、瓶子、木頭等豐富的低結構材料,引導幼兒自由、自主地進行創作。孩子們專注地投入到自己的藝術活動中,享受到創造美的快樂。在班級繪畫教學過程中,老師以游戲的形式,教給孩子畫線條的基本技能,通過作品賞析、實物觀察等形式讓幼兒感受美、欣賞美,不以范畫局限孩子的筆觸,不要求孩子的作品與事實相符,只是鼓勵孩子自己想象、自由創作,并以“說畫”的形式進行表述。除美育外,續編故事或創編兒歌,是創造力的高標準體現,德國劇作家、詩人歌德,就得益于母親這方面的培養。
五、創設供幼兒探索、操作的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對幼兒來說,游戲既是玩樂也是學習,他們往往通過游戲來對現實生活進行創造性的反映,而角色游戲、建構游戲、音樂游戲、表演游戲等創造性游戲常常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幼兒的創造潛能。我為孩子創設娃娃家、藏餐廳等區域,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通過模仿和想象,創造性地再現周圍社會生活;在建構游戲中,為幼兒提供紙杯、紙箱等廢舊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想象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建筑”;在音樂游戲活動和表演區中,幼兒更是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在創造性游戲中,教師要做的就是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投放幼兒游戲所需要的材料,這些材料要富有發展性、啟發性、層次性,并能構成豐富的游戲情景。
六、營造寬松的人文環境
寬松的人文環境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基礎和重要條件,幼兒的行為是受成人控制還是自由自主,這會直接影響其創造性才能的發揮。云丹在一次值日的時候,將掃把騎在胯下,自認為是騎在駿馬上的王子,或是騎著掃把飛行的巫婆,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我沒有喝止,而是以伙伴的身份平行介入,問他“你飛到哪里了?看見了什么?”這促使云丹的思維進一步發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幫助幼兒逐步養成敢于嘗試和探究、樂于創造和想象等良好學習品質”,“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忽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如果只要求孩子聽話和守規矩,孩子就會不敢想、不敢玩,這種過分限制幼兒活動的方式是極不利于幼兒創造力的培養的。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幼兒、信任幼兒,容許幼兒自主嘗試、自己做主,使幼兒樹立創造的信心和勇氣。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兒童本性中潛藏著強烈的創造欲望,只要我們在教育中,注意引導,并放手讓兒童實踐探索,就會培養出創造能力,使兒童最終成為出類拔萃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如果教師高控、專制,就會扼殺這寶貴的創造力的萌芽,幼兒只能在順從和模仿中長大,喪失了創新和創造的信心和能力,被時代拋在后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2012.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