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
摘 要:漢語語言承載了我國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改革開放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本文分別從漢語語法研究的形態和地位、漢語語法研究特性共性取向、漢語語法研究關注人的因素和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之“再造父母”四個方面入手,對面臨新世紀挑戰下的現代漢語語法進行簡單探析。
關鍵詞:新世紀 現代漢語 語法探究
中圖分類號:H10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1
在社會長期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由于時代變遷和外來文化影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來詞的引入和西方語言優勢的引入也能夠有效促進我國漢語語法的靈活性。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不斷對外開放戰略,現代漢語語法面臨新的挑戰,既要做到中西文化融合,也要秉承我國民族文化特色,才能推動現代漢語語言發展。
一、漢語語法研究之形態和地位
先秦時期我國僅以訓詁為主導發展了虛詞學說速度極其緩慢,經過兩千多年的漫長發展于1898年《馬氏文通》開始了百年語法學運動,到如今已然進入了現代漢語語言學的新世紀。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前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漢語遭到很多重讀和重評,人們的方法觀念、理論體系和價值取向等是多種多樣的,隨著對西方新學說和新文化的引進追隨逐漸向多元化醞釀和發展,因此多元化是新舊實際交替過程中必可避免的時代潮流。傳統漢語語言學中認為西方的分析性思維和我國的哲學性綜合思維是沖突的,而今這兩種哲學思想在人們大腦中都是必要的存在又被認為是互補的,那么在漢語語法中如何讓兩種思想得以互補而存在,如何通過分析綜合來處理語句和言談進而實現理解和表達這一科學觀課題一旦在新世紀得以解決,將會為語言學帶來重大變革。新世紀的漢語語法研究已經不僅局限于傳統的詞法和句法,需要在尋找語詞構成因素、理解和生成等廣義規則的基礎上探尋共性原則,通過共性規則的變異來更好地揭示漢語言的本質。進入新世紀之后,新的科學觀和發展觀將會促進漢語語法有新的變化,人們在科學研究的支持下可能對人腦的結構、功能和語言處理機制做全新的認識和研究,比如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的IT技術逐漸向智能化和整合化方向發展將會大大推動語言作為新科學階段的大門,進而促進語法學和語言學的全新發展。
二、漢語語法研究之特性共性取向
在上個世紀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中,一直處在以強調漢語獨特性還是語言共性來作為漢語語法學基礎的矛盾斗爭之中,這是貫穿在過去一個世紀里一條矛盾交錯的主線。直至二十一世紀仍然延續著不同的看法和取向,對于漢語特性和語言共性的不同看法和強調正是體現了學術上的民主和多元化,預示了再新世紀現代漢語語法的研究過程中會對以上二者形成的張力作用下非極端發展。縱觀人類和人類的語言起源來說,難以證實現今語言在邏輯思維上一定是共同的,但是共性和特性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簡單來說就是對傳統與原創、引進與自源性創造之間的關系處理,漢語語法學作為具有我國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門人文科學,自然需要原創性才能站在世界前列,既然是自源性創造便不能脫離原有的傳統基礎,也不意味著應該排斥外來文化的引進。筆者以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態度在新世紀漢語語法研究過程中是一種很好的處理態度,既有所側重又留有余地,就新世紀來說,漢語語法學需要語言學家具備共性和特性的知識、眼光和處理能力,這是新世紀里對漢語語法學在知識結構和研究能力方面的新挑戰。
三、漢語語法研究之關注人的因素
在現代漢語語法學中“人”的地位已悄悄滲入主流,在語法研究過程中多少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比如漢語語法學中的一些傳統觀察角度又重新得到了重視,人們對母語的語音韻律感受這種文化因素也重新回到了語法學,同時漢語語言中的連續現象、彈性現象以及游移不定等不規則現象逐漸被用“柔性”一詞概括和重新認識。再比如上下文因素、省略現象和多層面綜合表達理解等語境因素,以及最新流行的認知因素和范疇都體現了人的因素,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現代漢語語法中,“人”的認知心理是人作為主體的一種存在行為,目前,西方語言學已經基本完成了對主客觀互動且互為主體的階段,隨著新世紀的發展,我國語言和人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了重新審視,人文主義、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將會是新科學觀的一種表現方式,進而為新世紀的漢語語法學迎來新的動蕩。
四、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之“再造父母”
從百年前《馬氏文通》的古代漢語研究催生到如今的現代漢語研究的過程中,我國漢語語法受到歐美等國家語言影響很大,特別是自“五四”運動以來出現了嚴重了漢語語法歐化現象,隨著改革開放白話文也非常容易受到西方語法影響。比如我國傳統的漢語語法由于受到自古以來文言文的影響有其固定性和絕對性,就拿“最”字來說有很強的排他性,但是隨著英語翻譯作品的影響我國漢語語法中逐漸出現了“最XX之一”的說法,與我國傳統漢語語法相比而言,雖然也有一定的排他性,但是明確了一定的排他范圍,因此應用越來越廣泛。筆者以為要想真正認識漢語的特點和核心,最好的方法時從最純凈的區域來審視漢語和普通話,比如古代漢語、文言文、方言等都保留著漢語的本來面目。目前一些學者已經身體力行尋找典型的漢語語料并提出一些適合漢語的概念,比如朱德熙先生曾發表過《潮陽話和北京話重疊式象聲詞的構造》,或者《漢語方言里兩種反復問句》等著名論文,都將注意點延伸到古代漢語和方言當中,再比如國外提出的“初生言語”也是追求真實語言的一種表現,在新世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過程中,語法的概念正在逐步擴大,通過對古代漢語和漢語方言語法的研究來調整現代漢語語法學已然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或許會成為新世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再造父母”。
五、總結:
總而言之,西方語言文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現代漢語語法學,但是二者在產生背景和發展變化上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因此現代漢語語法學在對外民族語言文化進行取長補短的同時,也要注重從漢語的“清白之身”和本來面目中創造出更加合乎我國現代漢語本身的語言學理論和體系,才能有效推動我國現代漢語語言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蕓蕓.新世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基本態勢及有關思考[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7(01):102-112.
[2]史有為.現代漢語語法:展望新世紀的研究(下)[J].漢語學習,2001(01):7-12.
[3]史有為.現代漢語語法:展望新世紀的研究(上)[J].漢語學習,200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