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如珍
摘 要:2016年嘉興市中考作文地域性差別比較大,如何才能讓作文教學少些功利,多點真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仍需高舉“大語文”旗幟,將作為綜合考察學生語文能力水平的作文,盡可能引導到學生向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伸,全方位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相結合,如此,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設定,才容易寫出情真意切真實動人的文章。
關鍵詞:大語文觀 中考作文例析 高分作文 實施方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1
一、討論的背景——2016嘉興市中考作文例析
所謂大語文,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拓展語文教學的外延、豐富語文教學的內涵、增加語文教學的渠道、凝聚語文教學的合力的變革性教育實踐。在新型教育理念迭起的今天,一次中考作文的批閱經歷,讓我再一次緬懷起“大語文教育”的時代。
誠然,考場作文中所展現出來的教育的功利性是顯而易見的,平時的作文教學也是存在許多詬病的聲音,但在考場中,仍然有不少值得肯定的亮點,部分學生確實是“大語文”觀念延續之后的受益者。且來看看2016年中考高分作文亮點:
一是能在寫作中旁征博引,長于思辨。如某考生把材料的主題解讀為“靜能生慧”,按照“古之高雅,名曰‘靜莊……古之高雅,名曰‘靜坐……古之高雅,名曰‘靜心”這種邏輯,分別羅列了陶淵明、蘇軾、納蘭性德三個大家在面對塵世煩擾時的人生態度,最后得出自己的生活感悟。
這些學生,不是為文而文,他們在寫作的時候,坐在對面與自己交流的,不是老師,是書海里的先達,是自己的內心的體驗與精神,是生活這部影片的回放。語文教學,本就應該以大量的閱讀打底,向生活外延中的“青草更青處漫溯”。
二是敘事條理清晰,精寫細節
這類考生,對生活感受細膩,對生活的觀察非常仔細,并且能在敘事、抒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生發出緊扣話題的感悟。如在《讓水面靜下來》中,某考生在寫自己心情浮躁的時候,借用水盆中的水來襯托:“水波不停地蕩漾,它在水中劃著一個又一個小圈,過了許久,仍是無法平靜成鏡面。我用手去撫平水面,可等手離開時,水波卻愈加放肆了?!?/p>
生活的體驗、經驗的積累、情感的沉淀對寫作來說至關重要,大語文教育觀中,就非常強調教師應鼓勵學生體驗生活內容,激勵學生體驗生活的情趣,積累美好豐厚的寫作素材,這樣,到了考場上,他們就不會因為“無米之炊”眉頭緊鎖了。
三是想象合理,構思精奇,文筆流暢。如《平靜的力量》一文,考生把自己比作是卡車里的糙石,因為焦躁、憤怒,表現出對同車的鵝卵石的敵對:“撞他們,擠它們,把他們拋出車子”,發現是徒勞、自己也會受傷,然后慢慢平靜,試著欣賞別人,慢慢地自己也成為了一顆漂亮的鵝卵石。
這類作文,突破了傳統作文的局限,他們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方式,有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這與大語文教育觀也是非常契合的!
二、實施的方略——經驗與積累并重,閱讀與積淀齊飛
有感于以上閱卷印象,我覺得在今后的作文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除了“書寫、審題指導、構思訓練、擬寫標題、語言”等形式方面的訓練之外,還應該基于學生身心發展、培養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用統籌的眼光來落實平時作文教學,形成良好的考場思維方式。
1.大閱讀中慢積淀
首先,仍然應該把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主要任務來抓。這里的“大閱讀”,主要指的是閱讀的范圍及實踐。我們不光要學生讀考綱里的名著,還要帶著他們在圖書館進行自由的、大量的有效閱讀;不光要讀,而且要記,要充分發揮讀書筆記的用途,學會材料的分類與積累。一般來說,暑假寒假是兩個閱讀的黃金期,教師可以布置閱讀任務,推薦閱讀篇目,要求學生進行閱讀整理,養成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另外,充分利用好每周的閱讀課,進行閱讀的指導與推薦,保證定期閱讀驗收。驗收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比如故事會、匯報課、佳句朗誦、文學串燒等等。
2.切身體悟累經驗
寫作最恨事就是“有鍋無米”,教師最痛的也是“一件事情”看二十遍。針對學生寫作題材狹窄這種現象,我們教師應該積極拓展學生的“第二課堂”, 想方設法去豐富學生的生活感受 。
葉圣陶說過:“作文這件事兒,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方會成什么文字。在作文教學中,不應把應試套路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更應該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作為學生作文的“活泉水”。在這方面,我們的教學心得有以下兩點:
一是細心關注學校的各類活動,有活動就有練筆,有練筆就有積累,同時要進行材料的保存工作;七年級伊始,我們每學期給學生下發統一的“速寫本”,主要用于記錄學生的生活體驗,用法比較靈活。如果校園有活動,活動一結束就要求大家馬上進行記錄,并相互推薦閱讀、同學之間相互點評,沒有活動的時候,就要求每周一練筆,周末在家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
二是帶著學生,將目光從自身延續到社會,不要把教授課文當成主要任務,我們會帶著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野炊、爬山、曬太陽,帶著學生深入社會,尋找議論的熱點話題,參觀采訪,并用文字表達出來?!吧畹耐庋佑卸啻?,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廣”,以前一直覺得這話有點泛泛而談,真的批閱了上千份作文才知道,這是真的至理!在授課的過程中,多與學生探討熱點,多與學生交流生活的感悟,多去關注弱勢群體,能夠客觀地看待周圍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件,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是及其必要的!因為中考作文不但考察考生綜合運用漢語的能力,也考察考生對生活的態度、體驗及感悟。
大語文教育觀所強調的,正是這種“人”的教育,劉國正先生所提到的“生活語文觀”,魏書生提出的“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就是大語文所延伸的教學實踐。所以,在2016年嘉興市中考作文中,真正能夠脫穎而出的,不是文從字順的套作仿作,而是樸實無華、真心實意的生活記錄和積累體悟。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應該如材料所說,拋開急功近利的浮躁,拋開抱怨,靜下心來,積極開辟作文教學的第二渠道,慢慢地引導,慢慢地閱讀,慢慢地生活,讓學生有東西可寫的同時,能夠真實的表達生活,懇切的表述情感,學會準確的表情達意!
參考文獻
[1]張孝純,張國生.一條廣闊的語文教改之路[J].中國教育學刊,北京,1992.2.34-37.
[2]王小寶.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文課教學[M].河北花藝出版社,1020.(8).
[3]孫海茹“大語文課程中的”大作文“教學觀[J].現代化教育.